長影出品AIGC電影《音符中的密碼》首映 數字“星火”燃亮經典藝術
“雖然現在是短視頻時代,但我還是第一次觀看AIGC電影。觀影中,特別是看到再現劉世龍老師的經典形象,我被深深震撼了。”“70后”觀眾陳昕感慨地說。
8月25日,作為第二十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暨長影成立80周年重要活動之一,長影集團出品的AIGC電影《音符中的密碼》在長影電影院首映。影片主創團隊分享了這個12分鐘“小成本、高精尖制作”的幕后故事。
4項AI技術突破
兩位藝術家銀幕首度同框
影片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作者曹火星與兄弟間的真實故事為藍本,再現了1949年北平城下曹氏兄弟的經歷。令觀眾稱道的是,影片復原了《我們村里的年輕人》主演李亞林、《英雄兒女》中王成的扮演者劉世龍的經典形象,實現了兩位表演藝術家在大銀幕上的首度同框。這種突破得益于主創團隊首次研發應用的“AI歷史場景復原系統”“數字人微表情驅動技術”等4項AI技術。本片導演龍新遠介紹說:“我們把黑白圖片變成了大家看到的樣子,甚至把人臉細節全部復原,消除了數字電影的‘AI味道’。這種技術突破是基于長影的沉淀,數十年來的電影作品形成數據集,可供我們進行大量模型訓練。”
當AI生成的嗩吶聲“唱”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的旋律,在場觀眾無不內心澎湃。而這,正是導演團隊以“肖像權授權+微表情捕捉技術”,突破“數字臉盲”AI難題的創新所在,讓AI角色更加可信可感,實現與觀眾的高度共情。
解鎖創作“密碼”
全民看短劇關鍵在編劇
“在驚喜之余,我有一種擔心,數字人演繹的電影會不會脫離現實?”“75后”趙洪波的話,道出了觀眾的疑慮。
作為在長影影響下成長的一代,本片編劇張佑晨表示:“長影的創作經驗就是始終高舉深入生活的旗幟,而這部短劇走上銀幕用了近10年時間。我從2016年開始采訪,寫過廣播劇、話劇,把很多實地踏查過的內容融進了這部影片。”她還提出一個理念——全民看短劇,關鍵在編劇,即AI站在劇本之上,劇本站在生活之上,深入生活是創作者的基本態度,高于生活則是基本能力,這種基本態度和基本能力才是編劇的基本功。“把從長影學到的東西回歸了長影,我感到非常榮幸。”張佑晨說。
對于數字電影如何守住創作根本這個話題,作為《蔣筑英》《離開雷鋒的日子》《辛亥革命》《建國大業》等電影作品的編劇——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本片總策劃王興東極具發言權。他說:“50年前,我是一名邊防戰士,是長影把我變成了劇作家。當年,我的老師、電影《創業》編劇張天民曾告訴我,寫劇本必須深入生活,不管技術怎么發展,講故事是根本道理。縱有十八般武藝,但沒有好故事,創作者就沒有用武之地。長影80年歷史也證明了,劇本根基是它成功的密碼。短劇雖短,長影更長。”
探尋震撼背后
對答匈牙利電影人三連問
“用AI技術完成的電影,視覺效果會這么逼真,我感到非常震撼,但心中也有一些疑問。”當日,觀眾席坐著一位特殊觀眾——匈牙利影像亞洲公司總經理維多利亞。當她用一口流利的中文發出三連問,主創團隊一一應答。
電影畫面的歷史感,是故意做舊的嗎?張佑晨回應說,片中采用的場景是戰地攝影師沙飛在晉察冀拍攝的照片,在技術突破基礎上,導演對照片進行了修復與還原。人物造型的所有細節都是AI完成的嗎?龍新遠介紹說,5人團隊之所以用一個月制作完成這部電影,正是因為發揮了模型和技術優勢。“等于說我們讓一個很聰明的學生專攻一個科目,他的成績就會很好。當然,更重要的是藝術審美的介入,王興東和張佑晨兩位老師為每個人物提供獨到見解,佑晨每次跟我溝通人物時還會寫一篇小文章,來解讀人物的心路歷程,對我們幫助很大。”
跟真人演員相比,與數字人合作是否更簡單?對此,龍新遠堅定地表示,與數字人合作對主創團隊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以影片中出現的小壁虎舉例,“其靈感源于兩位老師在晉察冀地區的實地觀察,他們發現家家戶戶墻上都有壁虎,才將這一元素融入故事。這個細節是AI無法自主生成的,必須依靠人先通過觀察與思考提煉出創作方向,再引導AI去實現最終效果。”龍新遠進一步解釋說,正因如此,在訓練AI的過程中,主創人員對故事背景、情感內核、細節邏輯的理解程度,相較傳統創作成倍增加。
近年來,長影始終堅持以作品立影,這次創作AIGC電影,正是“搖籃”立足創作主業、致力于藝術與科技融合的一次重要嘗試。長影集團第一制片中心副主任朱家興告訴記者,影片后續將通過吉視傳媒全終端傳播。“希望借助新技術,讓中國故事觸達更廣闊的受眾。長影的底蘊賦予了創作者對內容的洞察,而技術則將為敘事賦能。”朱家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