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動力——中國散裂中子源》改稿會召開:讓“國之重器”的價值被更多人感知
9月5日,東莞市文聯重點簽約扶持的項目、長篇報告文學《源動力——中國散裂中子源》改稿會在花城文學院召開。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文藝報》原總編輯梁鴻鷹,廣東省作協主席、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有順,《花城》原主編田瑛等文學界專家學者及本書作者陳啟文齊聚一堂,圍繞作品的內容優化、細節打磨、價值深化展開深入研討,重點聚焦中國散裂中子源作為“國之重器”的重大現實意義,旨在通過文學筆觸,讓這一尖端科技成果的價值被更多人感知。
東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陳新浩,花城出版社副總編輯陳賓杰出席了改稿會。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邱華棟,中國作協原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施戰軍,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徐劍,中國圖書評論學會副會長楊平提出了作品修改意見。
改稿會上,作者陳啟文首先分享了《源動力》的創作思路與核心內容。他表示,接到創作任務后,先后數十次深入中國散裂中子源現場,采訪了陳和生、陳元柏、陳延偉、傅世年、王芳衛、梁天驕等五十多位科學家,累計整理出逾百萬字的第一手采訪素材。
作為我國首臺、世界一流的脈沖中子科學綜合實驗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不僅填補了我國脈沖散裂中子源領域的空白,更標志著我國在高能物理與中子科學領域躋身世界前列。
作品以“從逐夢到筑夢”“源動力”“瞄準靶心”“超級顯微鏡”等章節為脈絡,既梳理了中國散裂中子源從概念設計、選址落地到建設運行的全過程,也刻畫了科研團隊攻堅克難、自主創新的動人故事,更試圖挖掘這一重大科技項目背后蘊含的戰略價值與時代意義。
改稿環節,各位文學界專家學者對《源動力》的創作價值給予高度肯定,同時就內容優化提出建議。
專家指出,作品已生動呈現了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建設歷程與科研細節,但可進一步強化“現實意義”的具象化表達——例如增加科研成果轉化的具體案例,讓讀者更直觀地看到散裂中子源如何賦能產業發展;深化科研人員的精神刻畫,通過個體故事折射中國科技工作者“敢為人先、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質,讓“國之重器”的現實意義不僅停留在技術層面,更能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等。
作者陳啟文認真聽取各方建議后表示,將以此次改稿會為契機,進一步優化作品結構,豐富內容細節,重點突出中國散裂中子源在基礎科研、產業賦能、國家戰略中的重大現實意義。
他希望,“源動力”不僅成為中國散裂中子源的代名詞,更成為中國科技自主創新、勇毅前行的精神象征。
圖|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