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文學連接現場的“最后一公里” ——寫在“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系列活動啟動之際
“我是作家阿來,我已抵達文學‘縣’場!”9月5日,中國作協副主席、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走進江西省修水縣,中國作協今年下半年傾力打造的又一重要文學品牌活動——“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系列活動由此正式啟動。被譽為“江西文學第一縣”的修水,不僅迎來了文學名家的生動課堂、讀者交流的熱烈現場,更成為文學與縣城、創作與閱讀、傳統與當代深度交融的生動現場。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中國作協組織開展“著名作家抵達文學‘縣’場”系列活動,正是深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和《決定》要求的重要舉措,也是呼應基層群眾文化期待、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切實行動。
文學名家走進“縣”場,走到讀者和文學愛好者中間,不僅實現了優質文化資源精準下沉,更有力激活了基層的文化生態。活動打通了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最后一公里”,展現了文學貼近生活、生動有趣的一面,增強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與幸福感,有力促進了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與此同時,這一過程也挖掘和培育了更多扎根基層的寫作力量,激勵他們講述身邊的故事、傳播時代新聲。這一相互賦能、雙向奔赴的創新實踐,充分拓展了“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興業”的高質量發展路徑,也極大豐富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內涵。
新時代文學是以人民為中心、激勵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文學,它深深植根于火熱的現實生活。唯有真正抵達生活的現場,文學才能深刻把握時代脈搏、永葆生機活力;只有與廣大讀者心聲相契、情感相通,文學才能薪火相傳、不負人民期待。縣城,承載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脈絡,它是超過7億城鄉居民日常生活的家園,也是凝聚人間煙火、浸潤文化溫度、飽含生命故事的創作富礦。它連綴著廣袤鄉土的深厚傳統,也聯結著現代城市的繁華多姿,是中國式現代化具體而微的實踐現場。新時期以來,一批又一批作家從“縣”場走向廣闊的時代現場,為中國文壇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如今,隨著新大眾文藝形態蓬勃發展,縣城文學更是以前所未有的生機,走向更廣闊的舞臺。這里蘊藏著真實的生活圖景、質樸的情感涌動和動人的奮斗故事,構成了新時代文學堅實而鮮活的敘事基底。“文學‘縣’場”系列活動,正是要引導廣大作家深入生活、扎根現實,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汲取靈感,用心用情講好源于大地、來自人民的中國故事,為文化強國建設注入深厚而持久的文學能量。
期待這一系列活動如春風化雨,持續浸潤基層土壤,點燃更多普通人的文學夢想,拉近文學與讀者的距離,讓文學之花開遍每一處有故事的土地,涵養、培育更富生機的文學生態,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文學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