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圖往事》:用小說解開邊城的歷史密碼
古爾圖長篇小說《巴克圖往事》是一部反映新中國成立前夕邊境小城——新疆塔城各族人民在內憂外患的大動蕩中求生存、謀發展、在不斷抗爭中追求美好生活的長篇小說。類似的文學作品很多,特別是西部地區,反映某個地方在某個歷史時間段的人文歷史的長篇小說多如牛毛,真可以說“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為何獨有這部作品能夠得到諸多關注?
巴克圖是新疆塔城一個鮮為人知的小口岸。小說就從這里寫起,將百姓日常生活融入其內。通過牛、孔、吳三家兩代人的生活日常和命運走向,塑造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平民藝術形象。牛道全,他組織民團保護各族群眾的生命財產。孔云清,一個天津楊柳青商人的代表,他勇于冒險,一心壯大家業,他一次次地抗爭,把兒子孔淑魁安排進警察署,試圖為自己的商業版圖保駕護航,這種夾縫求生之道,折射出舊時代經商的艱辛。吳鳴章祖上是左宗棠進疆隨軍郎中,他承襲家學,一邊行醫濟世,一邊還辦起學堂,弘揚國學,代表著傳統漢文化在邊疆地區的歷史傳承。作者透過歷史風云,將他們三家兩代人的日常生活娓娓道來,從而解析出邊城歷史的密碼。
《巴克圖往事》寫歷史,但這種歷史不是歷史學家的概括和結論,也不是文學家筆下的修辭,而是無數個驚險和動人的真實故事。寫百姓生活,這種生活也不僅僅是柴米油鹽、家長里短,而是包羅萬象的生活全景,是構成歷史事件的一部分。無論是牛、孔、吳三家救助中亞難民,還是他們和士兵一起堅守塔城,雖然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災難,但他們對生活依然充滿了希望。小說以寫百姓日常生活的方式打開歷史,在爐火純青的敘述中,既欣賞文學之瑰麗,又領略歷史之厚重,宛若親歷其境,穿行其中,感受著個體命運與時代的復雜交織。
小說故事發生的時間段為1919年至1951年,共30余年。這30余年也正是牛、孔、吳三家第二代的成長期,他們從讀傳統的私塾到有部分學生走進古蘭丹姆創辦的女子新學堂,接受現代知識,作者通過描寫年輕一代在風云變幻中的成長變化和命運抉擇,展示的是這30年不僅有苦難和抗爭,還有一代青年和整個社會的覺醒。牛家大女兒牛玉芹為追求自由而逃婚,結果卻當了別人的情婦。孔家小女兒孔淑儀走出塔城、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最終走上革命道路。哈薩克學生努爾別克雖然離開私塾成了牧羊人,但他把類似的學校辦到了牧區。吳家老二吳懷智,從私塾學生變成行商孔家的學徒,從跟著師父行商到自己獨立行商,不僅繼承了楊柳青商人的傳統,而且其視野更加宏大,并承擔如修公路這樣的社會責任。作者通過對普通人精神生活的書寫,折射出整個社會的覺醒。
過去讀西部小說,感覺聚焦和感悟歷史的小說雖然很多,但透露出省悟與自信的小說不多。很多西部小說的主基調大都圍繞貧瘠、保守、封閉,所體現的只是神秘和凄美。《巴克圖往事》寫塔城這個地區,寫歷史,寫出了歷史上的開放。雖然這種開放曾經是刺刀強迫下的開放,但在加拉汗宣言發布后,曾有一段相對平等的對外貿易和超乎尋常的發展,曾是抗日戰爭的大后方。小說突出巴克圖在地理位置上的前沿,而不是偏遠。在對內、對外的商貿活動的書寫中,突破了封閉、落后這樣的固有印象。塔城是十月革命最早傳播的地方,蘇聯紅軍和白軍在這里曾激烈交戰,塔城人有深切的感性認識。加之多民族、多地方的人共同生活在這里,不同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各種文化的交融,因此不可能保守,甚至很前衛。
在創作中,作者沒有忽視西部與過往歷史的關系,保持“對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廣泛而深刻的體驗”。因此,突破了固有的印象。一部作品真正的價值,不在于是否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豐厚或增益,而在于是否提供了前人沒有涉筆或淺嘗輒止的東西。小說對新疆人民熱情支持抗戰,特別是塔城人民幫助從西伯利亞回國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做了詳細的描寫:“塔城地區不足萬人,但一個月來各族群眾卻向這支隊伍捐獻了四千多床被褥,平均每家至少一床……巴克圖牛家全部財物都換成了食物,供給大軍食用,不圖任何回報。”這樣的描寫讓人心潮澎湃,感受到歷史空間里的中華民族一家親,省悟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找到民族自信。
歷史維度成就了這部小說。沙俄敗兵襲擾時,面對強敵,不同民族、不同部落互通消息,民團將牧民藏在北山,藏在庫魯斯臺草原濕地;匪軍攻城,孔淑魁、牛大腳以及吳懷智和他的俄羅斯族老婆忙著搬運土塊石頭堵門洞;遭難不敢出門的吳家,吃的面粉都是對門打鐵釘馬掌的維吾爾族朋友半夜送的……小說從史實中提取獨特的視角,以作者的想象力填補真實事件的細節,構建行動與行動、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邏輯,賦予過往歲月以新的生命。
歷史在塔城這個邊境城市并非單純的時間流逝,還有各族群眾的奮斗、抗爭和成長。巴克圖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和敘事元素,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它構成一種心靈的投射,象征著一種集體無意識和邊民們的信仰體系,隱喻了邊疆面臨的種種困境與挑戰,不僅成為一個展現侵略與反侵略、掠奪與反掠奪、生存與毀滅的沖突與掙扎的場所,而且象征中華民族就是在這種沖突與動蕩中不斷融合,揭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歷史邏輯。
(文章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