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與荷的遐想
風從水中鉆出來,撲到臉上,清涼且潮潤。游船像只迷路的青頭潛鴨,在成片的蘆葦蕩里轉來轉去。
時節剛剛入夏,白洋淀的蘆葦已然綠意濃烈。它們斗志昂揚地挺立在水中,稚嫩且磅礴。風時緩時急,讓蘆葦盡顯柔韌的身段。風吹水面層層浪,頗懂浪漫的蘆葦們怎甘示弱?它們隨著風的節奏,搖搖擺擺,以輕盈的舞姿迎接水浪的盛情邀約。
我突然想起人們耳熟能詳的詩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大片的蘆葦青蒼蒼的,清晨的露水變成了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的河邊上。不過,與“白露為霜”的惆悵和朦朧相比,我更喜歡眼下的景致。因為,眼前滿眼綠色代表著希望,也昭示著美好。
游船靠岸,我與身后的蘆葦暫別,趕往剛剛落成的孫犁紀念館。進入館院,先生的雕像格外引人注目。他手握書卷,目視前方,好像在告訴我們什么。
我站在孫犁雕像前久久凝視,腦海里不斷浮現著先生筆下的白洋淀。我記起先生《采蒲臺的葦》中的句子:“假如是五月,那會是葦的世界……”還有他在小說《光榮》中的描寫:“這一帶的男女青年孩子們,一到這個時候,就在炎炎的熱天,背上一個草筐,拿上一把鐮刀,散在河灘上,在日光草影里,割那長長的蘆草,一低一仰,像一群群放牧的牛羊。”
那時,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在我們的土地上瘋狂肆虐。國破家亡,不屈的中華兒女在苦難中奮起反抗,展現出最堅忍的意志。面對敵人的侵略和炮火,先生寫道:“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鉆,目標好像就是天上。”多么簡短有力的語句啊!勝利終將屬于信念堅定的中國人。中國人民威武不屈的品格,躍然紙上。
與先生作別,轉過幾道彎,新近修繕的“嘎子村”闖進視野。穿過木質牌坊,一面影壁墻“開門迎客”。壁畫上,嘎子頭戴柳葉帽目視遠方,英子坐在船頭,小腳丫撩起淺淺水花,他們笑得那么開心,那么純真,那么燦爛,瞬時把思緒拉進電影《小兵張嘎》之中——
調皮的嘎子頭頂荷葉,雁翎隊戰士潛于水中以葦稈換氣。還有“不怕現在鬧得歡,就怕將來拉清單”的經典橋段,一幀幀不絕浮現于眼前。兒時不解其中味,如今方曉劇中意啊。
嘎子與白洋淀,與荷、魚相伴的場景,充滿了浪漫色彩。如今回想起來,雁翎隊戰士在蘆葦蕩中就地取材的智慧,處處透露著中華兒女在苦難中的堅強與樂觀,以及保家衛國的決心、抗戰必勝的信念。
不是嗎?影片中,嘎子堅定的話語其實已經告訴了我們:“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跟鬼子干到底!”
出“嘎子村”,慢慢收回飄蕩的思緒,我閑游在這個叫作荷花大觀園的地方。與熱烈奔放的蘆葦蕩相比,與影片中炮火連天的場景相比,荷的世界顯得格外安靜和柔美。
蒲扇大的荷葉仰望蒼穹。現在還沒到荷花成片盛開的時候,但還是有那么一兩朵性子急的提前了。這邊,拳頭大小的花骨朵鉆出水面,冰清玉潔,亭亭玉立,宛若羞澀的少女。那邊,片片花瓣舒展開來,鮮艷奪目又不失優雅端莊。
荷花本來就是圣潔之物,生長在與孫犁紀念館相依相守的白洋淀,無形之中又平添了幾分文雅和高貴。你看,翠綠荷葉襯托下,那暖陽撫慰的荷花耀眼、干凈、鮮亮,倒有了別樣的詩意和格調。清風陣陣,吹皺了一池碧水,過不了多久,也必將吹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
不妨來一次深呼吸,荷香讓空氣變得更加清甜。繞過一條匝道,突然出現在荷塘中的錦鯉讓我停下腳步。青色的、紅色的、白色的魚兒,或成群而游,或獨居荷下,或浮于水面,或沉在池底,好不愜意。
看著看著,我的心不免天馬行空起來。出現在腦海里的,是《西游記》中“三藏有災沉水宅,觀音救難現魚籃”一回的情節:妖怪將唐僧困于海底欲食之,觀音菩薩編竹籃制服妖怪。文中交代,那妖怪本是觀音菩薩蓮花池里養大的金魚,每日浮頭聽經,修成手段……
我想,自然萬物與人類之間一定有著某種難以言說的關聯與共鳴。譬如閑游在我面前的這條盈尺長的紅色鯉魚,肥肥碩碩、粗粗壯壯,在池中游來游去的姿態儼然是這里的王者。
在我面前的這條紅色鯉魚,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倒使我這個客人生了幾分怯懦。但這樣的感覺又是短暫的,順勢而來的是我對這條魚的敬重。或許,幾年前它不過是別處一條普通的魚,可是到了白洋淀,它仿佛浸染了這里的文學氣息,天長日久,心性和游動的姿態也就不一樣了。
我不知道,魚兒是不是也會像神話故事里那樣,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幻化成人形,偷偷聆聽一堂別開生面的文學課。但我知道,它定然曉得自己到達了一個怎樣的地方。魚兒們不慌不忙地游來游去,處變不驚,泰然自若。它們的態度給了我最好的答案,也給了我新的感悟。
和那條壯碩紅色錦鯉的從容淡定比較起來,那些個頭尚小的魚兒除了活潑和調皮之外,還多了些許羞澀與莽撞。可不是嗎,魚兒們聚集在一起嬉鬧著,我剛想靠近,它們便驚慌失措地激起一池波瀾。緊接著,它們噌的一下,或鉆到水底,或藏到荷葉下,像一群調皮的孩子看到了大人。想來,按照神話故事里的邏輯,它們道行尚淺吧。
我們每個人從呱呱墜地開始,不都成了人生湖海中的小魚嗎?在成長過程中,我們有一天也能成為池中的紅錦鯉。所有的莽撞與驚慌,所有的無知與迷茫,都將在時間之水的滋養中慢慢消退,直至生出另一個自我。
踏上游船,成片的荷葉在身后逐漸模糊,化作漫無邊際的濃綠。再次穿梭在蘆葦蕩,我站在觀賞臺上,眺望著無邊無際搖搖擺擺的葦叢,任憑濕潤清涼的風撲過來。不知何故,此時此刻,我的心里格外通透,竟然有了一種說不出來的奇妙感。
(作者:黃軍峰,系河北文學院合同制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