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主題創作的“嚴肅性”與“趣味性”
編者的話
本期發表作家周敏、編輯徐潔的文章。兩篇文字都努力結合自己的創作或編輯工作。無論是“嚴肅性”與“趣味性”關系的掂量,還是關于兒童文學主題作品“好看”“好讀”的思考,都是希望兒童文學主題創作能夠凸顯兒童文學的文學特質,更好地貼近兒童讀者的閱讀趣味、走進他們的閱讀世界。 因此,真正的主題創作與出版,與這個時代常見的“短平快”寫作、跟風式出版等現象是格格不入的。好的主題創作與主題出版,需要的同樣是眼光、耐心、智慧和真正的文學創造力。
——主持人 方衛平
“懸浮”還是“扎根”
——淺談兒童文學主題出版的問題與方向
□徐 潔
主題出版已有超過20年的發展歷程,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不少兒童文學主題出版作品正陷入一種“懸浮”狀態:看似緊扣時代命題,實則與兒童的真實生活隔著無法穿透的玻璃幕墻。這種“懸浮”背后是創作邏輯的錯位、出版生態的異化,以及對兒童精神世界的集體誤讀。編輯作為內容生產的“第一道防線”,其專業判斷的偏差、價值平衡的失據以及流程把控的松弛,直接助長了大量概念化出版物涌入市場,而兒童文學主題出版的重塑,需在專業堅守中實現出版價值的回歸。
“跟風式”的選題策劃,迫使大量主題出版淪為熱點的盲從者。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追逐主題熱點的出版案例不在少數。打開“開卷”采樣系統,搜索含“袁隆平”的書名,竟有152個品種,其中劃分為“少兒”的品種高達50個(數據統計時間為2025年7月)。這個體量的背后所傳達的是編輯群體對“關鍵詞追逐”的狂熱。似乎有一部分編輯群體深信,只要讓選題集齊“時代楷模”“科學教育”“知名作家”等元素,借助主題這一敲門磚,就能一路綠燈,實現獎項和市場的雙豐收。但事實上,這種放棄獨立思考的選題邏輯,因其高度的重復度,使得主題相似的作品一時間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不光讀者的信任透支,也容易“劣幣”驅逐“良幣”,導致出版的生態失衡。在“熱點”面前,編輯策劃需要慎之又慎,更應該讓主題回歸出版的本質,并意識到出版價值的重要性。雖然主題有助于為兒童文學的創作和出版拓寬邊界,但徒有主題的高度,缺乏文學的深度,無疑是失敗的。如果在作品策劃的初期,編輯能和作家達成共識,讓文學回歸文學本身,讓作品往更深處去,將它的千萬個觸角扎根在文學誕生的那片土壤之中,主題的靈魂便能得以滋養。
出版流程的“短平快”理念,容易使精品出版機制名存實亡。由于被“熱點”和“節點”所驅使和裹挾,不少主題圖書從選題策劃、立項到出版上市的平均周期極短,更有甚者,編輯加工時間不足一個月,遠低于少兒圖書正常的周期。缺乏“慢選題”的耐心與“深調研”的自覺,主題出版變成了“快餐式加工”,而非“慢火細燉”的富有靈魂的文化創作。這種“壓縮式”的出版流程,容易導致三個惡果:作者創作缺乏打磨時間,編輯審稿“抓大放小”,圖書裝幀七零八落。從技術上來說,再短的周期確實也可以將圖書做得很“美”,但長此以往,編輯難以進入“心流”狀態,主題出版的品質也會堪憂。雖然編輯工作的高速運轉也已然成為常態,但“短平快”的操作還是能少則少。相信更多的編輯還是愿意用“慢出版”去對齊主題的“顆粒度”,去收獲“立得住”的作品。譬如,某出版社在出版關于雷鋒的重點主題圖書前,搜集了1963年至2022年年初《人民日報》發表的有關學雷鋒活動的全部報道150多篇;梳理了1963年至2022年年初全社會學雷鋒的口號及標語110多條、黨和國家領導人為雷鋒同志的題詞35種;整理了這幾十年來研究雷鋒的期刊文章和碩博士論文30多篇……整個搜集工作的時間之長、精力投入之大令人動容,但這本書的責編卻表示,這只是他們選題啟動后前期工作的一部分而已。對他來說,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打撈時代精神的火種,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追尋。當精品出版能自愿跳出“看上去很美”的怪圈,它終將直抵人心。
審稿加工的“完美化枷鎖”,極易導致角色失真。一些主題少兒讀物中,為凸顯主題,會將兒童角色塑造得過于“得體”。主角(尤其是正面人物)的言行舉止大都是完美的,顧大局的、有遠見的,甚至不容許有瑕疵。殊不知,“完美人設”一旦成為某個所謂的“標準”,這部作品跟讀者的距離就已經被人為拉開了。兒童讀者對文學的接納,始于情感的共鳴與經驗的貼近,而“完美角色”因脫離真實的童年狀態,往往讓孩子感到陌生甚至抵觸。無論處于哪個年代,幾乎所有孩子都會犯錯,會有其當下視野的局限性,嚴格來說,這并不是孩子不完美的一面,而是他們最本真的自我。如果他們在書中找不到和自己相似的影子,尤其是當書里的孩子說出遠超其年齡認知的話語時,兒童讀者感受到的,可能更多的反而是來自成人世界的刻意說教。相反,當成年人還在討論《鋼鐵是如何煉成的》故事開頭,十幾歲的少年保爾·柯察金錯失從紅軍游擊隊那里領槍的機會,轉頭從一個領到了兩把步槍的小男孩那里搶走了一把,這個行為到底是革命意識的萌芽,還是“政治不正確”時,恐怕兒童讀者早已被這個故事所吸引,想看看這個“不一般”的少年到底是怎么“煉成鋼”的。可見,人物的瑕疵并不影響其后的成長和蛻變。能否引起讀者的共鳴,還是在于角色塑造的真實度。
成人話語權的“無意識放大”,導致兒童話語“系統性失聲”。說得更直白些,童心缺位實則是成人越位。平日里深諳兒童心理的作家們,怎么一碰到主題就犯難了?或許,有那么一刻,他們內心的天平傾向了主題,而把他們心中的那個孩子擠到了邊上,將其放在了“旁觀者”和“工具人”的位置上,而不是將他刻畫成一個情感鮮活的“親歷者”。往往主題越大,年代越久遠,與兒童自身所熟悉的環境和經歷越陌生,這個問題就越明顯。當然,也有如《將軍胡同》這樣的標桿作品,能將宏大歷史語境的厚重感和童年視角的個體生命體驗深度交融,沒有讓歷史的宏大蓋過童年的鮮活,而是通過充滿童真的生活細節,讓戰爭年代的家國情懷自然流淌在孩子的日常里。這恰恰印證了,主題出版的高階表達從來不是“主題壓倒童心”,而是讓主題成為照亮童年的光。
學生時代,有一次討論“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應該具備哪些重要特質”,最后投票選出第一名,大家各抒己見,絞盡腦汁拋出了各種專業詞——童年精神、藝術創新、國際視野、本土化,等等,最后導師反而語出驚人,蹦出了一個極其質樸的詞——“好看”(即“好讀”)。我想,今天我們面臨的也是同樣的一個問題。要重塑出版價值,最終要圍繞讓兒童文學主題作品“好看”“好讀”展開。“隱身”在作品背后的編輯,必須拿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決心,在選題籌備階段就敢于拒絕跟風,在審稿階段堅持守護童真,在出版過程中精磨圖書品質,那些“懸浮”的主題才有可能落地生根。不炫耀于概念的堆砌,不執著于標簽的標榜,而是在每一個文字細節中,悄然實現主題價值與兒童心靈的連接,這既是編輯的職業操守,更是出版的專業智慧。
雖然主題出版的問題不少,但隨著出版生態理性的回歸,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少兒主題出版由高速增長轉向了高質量發展。近年來,當某個話題日漸火熱,想象中各色選題趨之若鶩的畫面并未出現;出版社主題出版的節奏更有計劃性,資源部署也更加合理化;創作主題趨于多元化,價值維度和藝術維度都有了更深、更寬廣的拓展;新技術、新應用為主題出版持續賦能,可看、可聽、可互動的新產品新服務層出不窮……少兒主題出版通過理性規劃、內容深耕與形式革新,日漸實現從“符號傳播”到“心靈滋養”的跨越,也正努力從“懸浮”走向“扎根”。
(作者系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兒童文學編輯室主任、副編審)
主題創作的“嚴肅性”與“趣味性”
——以《星星點燈》為例
□周 敏
提筆準備撰寫這篇文章,自然而然地回想起數年前《星星點燈》一書的寫作過程,其間經歷的種種艱辛困苦仿佛與充滿坎坷波折的長征之路遙相呼應,讓人難以忘懷。
我接到出版社的創作邀約是在2021年初,當時因為對“長征”這一重大主題的興趣而感到非常興奮。兩三天之后,我的興奮之情漸漸平復,一個讓人非常頭痛的問題浮出水面——面對“長征”這樣一次歷時久、行程長、過程十分復雜、意義非常重大的事件,主要的讀者對象又是廣大少年兒童,到底該從何處下筆,如何選擇“切入角度”,才能講好一段故事、寫好這段歷史?
面對這樣的重大歷史題材,雖然要創作的是一部虛構文學作品,也要把“嚴肅性”放在首位,絕不能為了“博眼球”而過分戲劇化,甚至出現類似于某些“神劇”中的荒唐橋段。當然,考慮到讀者是心智尚在發育階段的少年兒童群體,在具體史料的選取、運用上,在情節的構思、編排上,又必須兼顧“趣味性”,增強吸引力,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讓這段值得銘記的歷史真正走進小讀者們的內心世界。
眾所周知,開始于1934年底的長征道路曲折漫長,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鮮血與生命的代價。但與此同時,我們不應該忘記,圍繞長征,還有另外一段耳熟能詳的評價:“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當下的少年朋友們,只要是在課本中學習過那段歷史的,大概都會背誦上面這段文字。那么,問題來了——這三個方面,究竟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經過查閱大量資料,反復權衡之后,我決定把回答這個問題作為這部小說的核心主旨,最終,將《星星點燈》的故事安置在對長征有著特殊意義的一座古城,也就是著名的遵義會議會址所在地,嘗試通過描寫這座小城里的人,講述他們經歷的事,勾勒出那段特殊歲月的歷史圖景,折射出那次艱難征程的偉大意義。
不過,雖然大家都對這次偉大的會議有所耳聞,并且因為這次會議而知道了遵義,但講到紅軍占領這座古城前前后后發生的事件,以及給當地百姓帶來的種種改變,大概就沒有多少人能說得明白了。
為了厘清這段歷史的脈絡,保證創作的“嚴肅性”,需要盡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資料。《星星點燈》的“電子資料文檔庫”有十八個文件夾之多,紙質的參考書籍20余本,涵蓋了“地方志書”“歷史檔案”“官方數據”“口述歷史”“回憶錄”“民間傳說”等多個類別,收集這些資料耗時耗力,但卻十分必要,它們的存在為小說提供了堅實的創作基礎。正是有了上述基礎,“組織紅軍之友社”“血戰湘江”“強渡烏江”“智取遵義城”“總政治部布告”“紅軍宣傳標語口號”“丁字口迎紅軍”“老三中萬人大會”“紅軍、學生籃球賽”“藥店公平買賣”“計劃開辦貧民醫院”“龍醫生為群眾義診”“保護紅軍墳”等與長征有關、與遵義有關的一系列標志性事件和人物,才能在小說中得到藝術再現,跨越歷史長河,以生動鮮活的姿態與讀者們“相逢”。
《星星點燈》在保證全書“趣味性”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體現在人物、情節的設置,以及對生活場景的描繪方面。盡量拓展書中人物的背景,無疑可以起到豐富故事維度的作用。旅店老板白三爺、說書藝人劉瞎子、民團“團副”何有余、小學教員武先生等人粉墨登場,讓本書建構的時空頓時立體起來,處處滲透著帶有人情味的煙火氣和深沉厚實的時代感。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多數小朋友均深諳此道,更是將美食奉為人生中至高無上的享受,正是考慮到美食對少年兒童獨特的“誘惑力”,我將“雞蛋糕”“羊肉粉”等地方美食放入書中,為作品添些色彩和味道。文娛活動歷來是民間公認的快樂源泉,于是,“跳花燈”“唱山歌”“看猴戲”在故事中輪番上演,服務情節的同時,也活躍了氣氛。至于加入“吃講茶”“嗨袍哥”“背鹽巴”“雙槍兵”等地域性、歷史感極強的元素,則大大提升了故事整體的新鮮感和神秘感。
在“嚴肅性”與“趣味性”的雙重加持下,《星星點燈》試圖透露出一種真實、自然的精神底色,尤其在描寫紅軍與群眾的互動時更是如此,這既有利于降低閱讀的緊張感,也大致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長征所具備的“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的功能,就是以一種自然而然、潤物無聲的方式,通過點點滴滴的瞬間,在遵義得以實現的——城里的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支陌生隊伍的與眾不同,并且逐漸從內心深處接納了工農紅軍。莫小看了這些點滴的積累,當時紅軍播撒的種子,經歷過一段時間的孕育,待時機成熟之時,自會迎來生根發芽、開枝散葉的一天,最終結出碩果。
從本書的命名當中,不難看出幾位小主人公親身體驗的最終結果——在與紅軍戰士的多次親密接觸之后,他們的心底先前的疑惑與憂慮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盞盞被紅軍親民言行點亮的“小燈”,就像夜空中的點點繁星,雖看上去不似艷陽般光芒奪目,但卻能在暗夜趕路的行人最需要時,為他們指出前進的方向,閃爍的微弱星光足以點燃心中的希望。
當然,說“星星”一語雙關亦無不可——它既指代璀璨星光,也暗示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作者系兒童文學作家,北京老舍文學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