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抗戰大后方文學”?這堂公開課告訴你答案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在全民族抗戰時期,重慶成為中國抗戰時期大后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舞臺,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駐地。當時,重慶還匯聚了一大批優秀作家,他們共同書寫下中華民族的抗戰記憶。
9月2日,由重慶市作家協會、重慶新華出版集團、重慶日報主辦的重慶文學公開課之《“抗戰大后方文學”漫談》在沙坪壩書城舉行。以“抗戰大后方文學”為主題,本場活動的嘉賓們——凌孟華、熊飛宇、王昌忠、付冬生、吳佳駿等專家學者和文學編輯,結合自身創作研究及工作實踐,講述了抗戰時期曹禺、茅盾、冰心等作家及相關文學社團在重慶進行的抗戰書寫,深入解讀了作家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的創作動機、家國情懷和民族氣節,致力于讓塵封的文學記憶被更多公眾所知,助推偉大抗戰精神在當代更好傳承。
▲文學公開課現場。記者 趙欣 攝
活動開場,嘉賓們從“大后方”這一重要概念入手,對“抗戰大后方文學”的內涵進行了解讀。在他們看來,作為一座全民族抗戰中的英雄之城,重慶研究“抗戰大后方文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和優勢。
回望中國現代文學史,學術界往往有“魯郭茅巴老曹”一說。事實上,除了在全民族抗戰爆發前一年病逝的魯迅,抗戰期間,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和曹禺這些文學前輩都曾客居重慶。不僅僅是他們,還有艾青、臧克家、冰心、蕭紅……眾多彪炳文學史的著名作家,都與重慶結下了不解之緣。
這些閃耀的名字令“抗戰大后方文學”的天空群星璀璨,光照千秋。通過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多種文學形式,這一批具有家國情懷的中國作家,為救亡圖存發出最有力的吶喊。在他們筆下,一個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不斷涌現,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朽的經典,勾勒出抗戰文學光照后世的動人畫卷。
如今,重慶學術界也活躍著一大批致力于“抗戰大后方文學”研究的專家學者,他們注意到,抗戰大后方時期的重慶文學,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現代文學的縱深發展,為中國文學探索著新的方向。作為重慶這座城市寶貴的文化遺產,“抗戰大后方文學”增添了重慶文化的厚度,為重慶文化高質量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也為今天的我們傳遞著堅強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