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勝利,叫歷經苦難依然胸懷大愛 ——評紀錄片《心安何處》
紀錄片《心安何處》海報。
資料圖片
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歷史節點,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指導的紀錄片《心安何處》,記錄日本戰爭遺孤的生命軌跡,以獨到的個體敘事切入宏大歷史,兼具情感溫度與歷史厚度,為傳承偉大抗戰精神描繪了生動影像畫卷。
紀錄片以平行蒙太奇穿梭中日兩國,將日本遺孤個體命運的錯位,轉化為珍視和平的鮮活教材。莊山纮宇在1987年帶著全家回到熊本,兩年后曾獨自返回牡丹江生活,因為他覺得在中國才有家的感覺。郜鳳琴拿著自己的收養立據輾轉多年尋找生母,1982年母女重逢一次之后,生母為了自己的新家庭,再也不肯與她相認。這成為郜鳳琴心中無法釋懷的“一根刺”,她自言自語道,“不怪她(生母),怪這場不該發生的戰爭”。
作為“外來日本人”,遺孤們回到日本幾十年來,很難真正融入日本社會。因此,遺孤二代佐佐木弘志開設“一笑苑”養老院,營造熟悉的中國氛圍,用漢語照護遺孤老人,為他們提供暮年最后的慰藉。片中,遺孤們排練朗誦節目《孤兒的淚》嘶喊出“不要啊,媽媽”,將殘酷的侵略戰爭與個體命運的錯位定格下來。這種集體創傷警示后人,侵略戰爭對人的摧殘遠未隨硝煙散去。
沉靜的微觀敘事,讓遺孤們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纖毫畢現,側面烘托出中國人的大愛。81歲的池田澄江在牡丹江養父母墓前冒雨祭拜,一句“天都哭了,爸媽,我來看你們了”的樸素呼喚,瞬間將以她為代表的4000多名“日本遺孤”從歷史符號還原為血肉之軀。80歲的書法家木村成彥籌備“遺孤書畫展”,以致敬中華民族、感謝中國養父母。片中,他講到養母時幾度哽咽——養母因沒有奶水,用“嚼奶布”的方法喂養才出生7天的他。這是中國母親的大愛,穿透歷史帷幕,折射出一個偉大民族即使在至暗時刻,也依然閃耀著人性的光芒與道德的光輝。
攝制組尋訪中日10余座城市、留存超200小時超高清紀實影像,凸顯了紀錄片作為“活歷史檔案”的文化搶救功能?!斑z孤”長期生活在中國,是侵略者后代,也是戰爭受害者。《心安何處》以“遺孤”視角,揭露侵略戰爭對普通人的無差別傷害。4K超高清鏡頭捕捉眼角淚花、手部褶皺、筆尖顫動等細節,將歷史創傷具象化為可觸可感的視聽體驗。遺孤們的口述,使抗戰歷史從宏觀戰場下沉至家庭場景,當代觀眾能夠產生深深的情感共鳴。
《心安何處》與本次紀念活動主題“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形成深層呼應,以獨特視角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罪行。那些飽經戰火的生命回響,終將沉淀為不朽記憶,它時刻提醒我們:勝利不僅是戰場上的凱歌,更是一個民族歷經深重苦難后,依然選擇以博大胸懷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