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執筆改編歌劇《紅高粱》:時機已至
1985年,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時,還是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生的莫言,憑借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創作了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40年來,這部小說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如影視劇、話劇、舞劇和京劇,但始終沒有被改編成“藝術皇冠上的明珠”的歌劇。在8月25日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歌劇《紅高粱》新聞發布會上,莫言表示:“我覺得我該出手了,給‘紅高粱’眾多的藝術形式畫下一個圓滿句號。”在2025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他終于以劇作家的身份,將這部小說改編成了歌劇。
發布會現場
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歌劇《紅高粱》即將于9月27日至10月3日迎來世界首演。國家大劇院副院長張堯,歌劇《紅高粱》編劇莫言、作曲家郭文景、導演王筱頔等核心主創,與宋元明、烏列熱、郭子照、王沖等主演一同出席發布會,詳細解讀歌劇《紅高粱》創作歷程及精彩看點。《紅高粱》是國家大劇院創作推出的第23部原創歌劇,以文學經典的全新舞臺呈現,歌頌永恒熾熱的民族精神。
從小說到歌劇:家鄉的一幅油畫給了莫言靈感
莫言在發布會上
歌劇《紅高粱》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紅高粱家族》,該作以抗日戰爭時期山東高密鄉為背景,講述了村民戴鳳蓮、余占鰲等人的傳奇故事,展現了舊社會的人性掙扎,以及普通民眾在民族危亡時刻的覺醒與抗爭。在這部文學作品中,莫言借紅高粱“秉領天地精華、粗枝大葉、抗旱抗澇、生氣勃勃、充滿野性”的意象,書寫了國人原始而堅韌的生命力,也刻畫了中國人民為追求民族解放與自由而揮灑熱血、奮勇抗爭的精神圖騰。
小說與歌劇劇本作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學體裁,在創作上存在顯著差異。在莫言看來,小說通過細節塑造人物,而歌劇則更多地依賴音樂來完成這一過程。為了達到一種“歌詩”的境界,莫言在創作歌劇劇本時,將其視為詩歌來撰寫,“并非單純通過劇本講述故事,而是要將之釋放,提升至美學的高度”。如何實現這種境界?莫言透露,他的靈感源自一幅油畫:《雪中的紅高粱》。當看到潔白的雪覆蓋在高粱穗上,畫面的強烈沖擊給他帶來了巨大的震撼,進而引發了一系列聯想:火中的紅高粱、雨中的紅高粱、風雨中的紅高粱,最終升華為被血液浸泡的紅高粱……眾多與“紅高粱”有關的意象在心中匯聚,最終推動劇本超越了傳統地方戲曲的編劇手法,實現了藝術上的升華。“前后七易其稿,才終于定稿。這次學習歌劇創作的過程,于我而言,既痛苦又快樂,如同一場鳳凰涅槃”,莫言如是說。
郭文景在發布會上
如果說文學是一部歌劇的骨骼,那么音樂就是歌劇的血肉和靈魂。“與偏向于寫實的影視劇不同,歌劇是情感張力最強、高度浪漫的藝術形式”,為譜寫音樂,作曲家郭文景嘔心瀝血、醞釀創作歷時兩年,根據莫言在歌劇劇本中保留的原著核心角色與主要劇情,在創作中采用了當地的茂腔、柳腔、山東梆子、山東快書、膠州秧歌、高密民歌,在管弦樂隊中還加入了嗩吶和板胡等民族樂器,充分把握該劇的地域性、民族性,與大歌劇創作技法相結合,音樂語言兼具交響性、戲劇性,力求打造中國風格、中國審美、中國氣派的現代民族歌劇新樣本。
王筱頔在發布會上
導演王筱頔在郭文景與莫言的創作基礎上,更多地著眼于空間、造型、形象到舞臺場面等視覺形象,以此來詮釋人物、推動敘事。整個舞臺空間和人物都與“紅高粱”緊密相連,這并不是一個完全寫實的環境,而是通過流動與靜止的對比,隱喻紅高粱所代表的精神內核及其與生命的關系。“我們運用濃烈而浪漫的詩意,表達生命對真與美的渴望與堅韌;又以近乎絕對的靜止,表現侵略者對生命的漠視與踐踏”。
“經過時代精神澆灌,老故事上也會開出新花朵”
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莫言 著)
40年前,還是青年作家的莫言創作這部小說時,相比于親歷抗日戰爭的殘酷的老作家,更多從民間、群眾和基層的角度,展現了中華民族面臨巨大危機時,各族人民的覺醒。在莫言看來,抗日戰爭促使中華民族實現了一次偉大的覺醒,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團結。無論是“土匪英雄”余占鰲,還是獨立果敢、敢愛敢恨的九兒,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莫言的視角中,“高粱”亦是他著力描繪的一個獨特“人物”。“我在小說里將高粱視作一個人物來刻畫。因此,它具備了生命感,擁有了人的意識,甚至蘊含了其獨特的哲學內涵和美學意蘊。”莫言指出,這紅高粱究竟象征著什么?相信每位讀者或未來的觀眾在欣賞這部作品后,都會形成各自獨到的理解。
莫言在發布會上
早在1988年,張藝謀在改編電影《紅高粱》時,就與莫言達成了共識,強調紅高粱所體現的精神:人物的不屈不撓和個性解放。莫言認為,現代年輕人可能難以理解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人們的思想狀態,通過改編文學作品,可以讓觀眾重溫歷史,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奮斗與抗戰精神,以及這種精神的發展軌跡。
在這個時代,這種精神是否已經過時?“年輕觀眾并不拒絕鄉土題材的作品”,莫言認為,如今也有眾多藝術作品寫土地、寫鄉村,無論鄉村發生何種變化,只要我們永遠立足于大地之上,故事講得好,依然會感動年輕的觀眾。在改編紅高粱這個“老故事”時,觀眾可以通過唱詞、音樂感受到時代的精神,“通過時代精神的澆灌,老故事上也會開出新的花朵”。
合影
在歌劇《紅高粱》中,九兒代表著20世紀中國女性的覺醒與抗爭,是以野性生命力掙脫封建枷鎖的鮮明符號,這一角色將由著名歌唱家宋元明與女高音新秀烏列熱飾演;男高音歌唱家郭子照與王沖將飾演余占鰲,生動塑造這位“土匪英雄”桀驁不馴的個性與俠義之舉;國家大劇院駐院歌劇演員王鶴翔、張揚飾演的劉羅漢,將以醇厚的男中音唱出釀酒師傅的忠義與悲壯;女高音歌唱家趙麗麗、張文沁及郭琛共同飾演鳳仙,詮釋亂世紅顏的曲折命運。此外,李鰲、柴進將飾演貪財勢利卻又為正義獻身的戴老三,朱賀、李廷雷飾演八路軍聯絡員任參謀,梁羽豐、謝昕宇飾演聚元酒坊掌柜單扁郎,楊廣萌、陳亦昂飾演翻譯官、日軍官兩個反派角色。
歌劇《紅高粱》海報
日前,劇組已投入緊鑼密鼓的排練中,全體演員將以全情投入的唱演,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聆聽高粱地里最熾熱的生命吶喊,譜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攝影:牛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