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殼里的風暴——關于長篇小說《蛋鎮詩社》
關于詩歌和詩人
讀詩、寫詩從來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我是被詩歌滋養、浸潤著成長的。在讀初中的時候就開始讀詩、寫詩,一直到2003年前后仍在詩歌圈。寫詩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占用什么時間,很快就能把多余的激情揮霍掉。寫詩容易瘋狂。本來平靜、木訥、憨厚的人,因為詩歌能使內心變得狂野、傲慢、波濤洶涌,而且讓人無法成熟、持重。后來,我不怎么寫詩了,因為我發現寫詩的天花板很高,無論我怎么蹦跳,也遠遠夠不著。也就是說,我及時意識到寫詩天賦沒有自己以為得那樣出類拔萃,而且越寫越差。于是我轉向了小說頻道,從此逐漸疏遠了分行的文字。但我一直為詩歌辯護,為詩歌叫好,讀到好詩猶如撿到珍寶,總是第一時間跟朋友們分享。后來我寫下的文字,都是從詩歌的醬缸里撈出來的。
詩人跟普通人沒有區別。我不覺得詩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甚至不是一個“群體”。各自寫點詩,就像在家里自酌幾杯,不呼朋喚友,不扎堆,不讓外人知道。我認識的寫詩的朋友,有官階很高的,有財富驚人的,也有販菜的、看門的,還有一直在村里種地的。詩歌面前人人平等。有些覺得自己是詩人,還有些不承認自己是詩人;寫詩不一定就是詩人,不寫詩也不一定不是詩人。以詩人自居其實是一種理想。而理想是稀缺資源。
《蛋鎮詩社》雖然披著“詩”的皮,但并不是寫詩歌和詩人,或者說,我志不在此。我不喜歡調侃、嘲諷或贊美文人的小說,并向來警惕以文人作為書寫對象的文學作品,哪怕是配角。除非不得已,我不會讓文人走進我的小說。但作為小說家,也不必刻意回避任何題材和人物,畢竟,向讀者準確充分表達你的奇思妙想才是最重要的。請勿低估一個年過半百小說家的銳氣。他還有野心,還有余勇,還有“素人寫作”的莽撞和真誠,尤其是詩人出身的小說家?!霸娚纭敝皇菈ι系尼斪樱脕響覓煨∪宋锏墓适?。我是想寫一部關于普通人的書,與理想有關,與激情有關,與柴米油鹽有關。它是滑稽的、荒誕的、夸張的,又是真實的、內斂的、蒼涼的,充滿了隱喻和黑色幽默。
詩壇依然熱鬧,人人都爭相對詩歌發表見解。詩歌并非天生高雅和高貴?!案哐拧焙汀案哔F”甚至是對詩歌的偏見和傷害。這種顛覆性的觀念在詩人中早已經解決,成為他們的共識,但大多數普通讀者依然固執己見、墨守成規。人們希望從詩歌身上獲取力量,但詩歌的力量遠不止我們所認為的那樣。我試圖把詩歌的外套一層層脫掉,讓它在鬧市中奔跑。請勿誤會我在貶損詩歌。內心的干凈更重要。
關于詩社
詩歌是詩人的沖鋒號;詩社是詩人的集結號。
1987年前后,我還在鎮上讀初中,接觸到了現代詩。鎮上一個詩人告訴我,他和幾個年輕人成立了一個詩社,準備鉛印詩報,“合適的時候”邀請我加入。我十分期待,希望成為詩社的得力干將,越快越好。從此步入傳說中的詩壇,意味著有了與世界上所有詩人平起平坐的身份。然而,我從沒見過詩報,詩社我還來不及加入便很快解散了,那些成員各奔東西,我從沒有見過他們。那時候,他們并非就一定無比熱愛詩歌,只是過剩的激情需要發泄,虛無縹緲的理想需要安放,在浩瀚的世界里需要存在感,詩社剛好能成為他們臨時的“收容所”。一旦找到合適的去處,他們便與詩歌揮手告別,走向真實的人生,成為滄海一粟。但我一直認為他們是那時候的小鎮英雄。如果沒有他們,“蛋鎮”將黯然失色。后來,2000年前后,進入了互聯網時代,“民間”詩歌在全國異軍突起,“詩歌論壇”和“詩歌民刊”呼風喚雨,讓人眼花繚亂。那是一次詩歌寫作的大解放,是一次詩歌大眾化、平民化的狂歡,是詩人打破地域和身份壁壘在互聯網上掀起的風暴。我加入了縣城的“漆詩社”,跟伙計們“玩”起了詩歌,組織詩歌活動,狂熱甚至瘋癲地迷戀與詩歌有關的一切。那幾年,我們組織了第一、二、三屆廣西青年詩會和華南詩會等等,幾乎扛起了一個地區的詩歌大旗。尤其是混跡各種詩歌論壇的那幾年,熱鬧非凡。我是“漆詩歌沙龍”論壇的輪值“斑竹”,經常在詩歌論壇上貼詩、讀詩、辯論,或實名,或匿名,或換馬甲,互相吹捧,稱兄道弟或吵得不可開交。當時我在縣政府辦公室上班,住在政府大院。有時候半夜接到朋友打來的電話,火急火燎地說某論壇上有人罵我們了,你趕緊幫忙懟回去,有仇要馬上報,不能過夜。我慌亂地穿著睡衣出門,摸黑穿過堆放著垃圾的過道,急匆匆的腳步驚嚇到了正在忙于覓食的老鼠,甚至絆著往家里搬運口糧的它們,引發一陣尖銳、兇狠的“責罵”。我顧不上道歉,趕到辦公室。給286電腦開機一般要三分鐘,緩慢的網速快要耗盡耐心,我快要又睡過去。找到網頁,把罵我們的貼一一懟回去。巡夜的保安以為是小偷,在門外用手電筒的強光打在我的臉上并質問干什么來了,我說緊急加班,準備明早的領導講話稿……當年很多曾經在論壇上互相“問候”過對方的詩人后來都成了好朋友。幾年前,應《南方周末》的邀請,我曾經寫過一篇《一個地方詩社的興衰——漆詩社紀事》,記錄了跟伙伴們鼓搗詩社、“玩”詩歌的那段往事?;叵肫饋?,覺得異常幼稚、荒唐,都是蛋殼里的風暴。但腦海里關于它們的每一幀“照片”都金光閃閃,每一個細節都成了現在我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笑談。我們如此渺小、卑微,辦過詩社、玩過詩歌已經是這輩子干過的屈指可數的“大事”了。而在全國和全世界,像我們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也許比我們更狂熱更荒唐更持久。他們,還有我們,都是曾經給世界帶來詩意的人。這個時代,這個世界,對詩意的需求遠超石油和武器。因此,《蛋鎮詩社》既致敬他們,也致敬自己,致敬所有給世界帶來詩意的人。
關于蛋鎮
一開始寫小說的時候,我虛構了一個“米莊”,明眼就能看出來是我家鄉的村子。在粵桂邊上,與高州、化州接壤。當挖空了“米莊”之后,我努力構建一個更寬大更斑駁的空間。因此,在創作長篇小說《風暴預警期》的時候臨時搭建起了“蛋鎮”。是以我的家鄉小鎮作為藍本?!暗啊币馕吨忾]、脆弱、孤獨、壓抑、焦慮乃至絕望;同時也意味著純凈、肥沃、豐盈、飽滿,孕育著希望,蘊藏著生機,一切都有可能破殼而出,創造自己的宇宙。它是一個巨大的隱喻。我很認真地建構它。南洋大街、芒果大街、騎樓街、狀元坊、觀音巷、菠蘿巷、電影院、燈光球場……像是搭建一個堅固而繽紛的舞臺,把它變成“我的蛋鎮”,掀起“蛋殼里的風暴”。當時并沒有想到后來會寫“蛋鎮”系列,直到我創作《蛋鎮電影院》時,它的確幫我打開了一個意想不到的世界,它變得更寬闊更深邃了,我意識到它是“朱山坡的蛋鎮”。在寫《蛋鎮詩社》的時候,我把它高舉至“世界的蛋鎮”來經營。臺風、電影、詩歌,成為蛋鎮揮之不去的標簽。至此,我不經意間完成了“蛋鎮三部曲”,分別是在南寧、北京、廣州寫下的。我并不是“三部曲”的執著追求者,只是碰巧寫了三部。“蛋鎮”系列本來可以一直寫下去,一直寫到雞飛蛋打。但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到別處去看看。
我在寄給朋友們的書扉頁上經常寫上“歡迎光臨蛋鎮”。在我心里,它已經真實存在,就差朋友們的認可和喜愛了。
(作者系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專業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