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鳥》2025年第8期|支奕:山海守護人——浙江舟山公安深化海洋生態警務新模式紀事(節選)
小編說
無人機巡航、AI大數據建模構筑“數字防線”,在千島之城舟山,一群山海守護人以科技強基,繪就“智治海安”的現代警務畫卷:他們用鏡頭記錄漁村蝶變,云端直播讓壁畫村成為網紅打卡地;為“神話之鳥”裝上電子腳環,慢直播全球見證燕鷗歸巢;“海上牧場”智能系統實時預警養殖區風險,用可降解浮球重塑“藍碳”循環;依托古樹DNA數據庫和紅外監測,讓千年鵝耳櫪有了“數字生命”……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舟山公安以預防為先,構建“監測-修復-循環”全鏈條生態治理體系,從“神話之鳥”到“地球獨子”,從貽貝之鄉到零碳漁村,科技賦能下的“海上楓橋經驗”,不僅實現了山更青、海更藍,更為全球海洋可持續發展書寫“中國樣本”。這片深藍的守望,是忠誠,是擔當,也是一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答卷。
山海守護人——浙江舟山公安深化海洋生態警務新模式紀事
支 奕
引言
舟山群島,這座鑲嵌在東海之濱的千島之城,自古就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宋代《乾道四明圖經·昌國縣》中記載:“懸海洲島如青螺散盤,其大者名翁山,有徐偃王城址,潮至則沒,潮退乃現?!边@段文字不僅留下了舟山(古稱“昌國縣”)的珍貴記載,更以“青螺”的絕妙比喻,描繪出群島隨潮隱現的靈動之美。而徐偃王城的傳說,則為這片海域平添了幾分《山海經》式的神秘色彩。
從高空俯瞰,舟山宛如一幅用深淺不一的藍色繪就的瑰麗畫卷。這里地處長江口南側、杭州灣外緣,東臨浩瀚東海,北接上海,西連杭州、寧波,是我國沿海最大的群島城市。在2.22萬平方公里的轄區中,海域面積就占到了2.08萬平方公里,4696座島嶼星羅棋布,270多公里深水岸線蜿蜒曲折。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舟山成為長三角地區的重要中心城市,更孕育了我國最大的漁場和世界級的天然深水良港——寧波舟山港。
如今的舟山,既是長三角對外開放的海上門戶,更是國家戰略的重要承載地。全球第一大港寧波舟山港、中國最大漁港沈家門港在此交相輝映;浙江自貿試驗區、國家能源儲備基地等重大布局在此疊加落地;2444公里的海岸線構筑起中國最繁忙的黃金水道。但舟山之美,遠不止于這些宏大的敘事。禁漁期沈家門漁港桅桿林立的靜默,東極島熒光海閃爍的星輝,花鳥島巖縫間倔強綻放的野花,普陀山晨鐘暮鼓間的禪意,都在訴說著這片海域獨有的詩意。
在這幅動人的畫卷背后,是“最平安城市”的溫暖承諾,是“海上楓橋經驗”的創新實踐,是無數守護者用腳步丈量的平安防線。從“潮退乃現”的海市幻境,到高質量發展的海上花園,舟山始終保持著對海洋的敬畏與熱愛。當清晨的曙光灑向東海,古老的傳說與現代的繁華在這片藍色海域上相視而笑,化作一聲鷗鳥的啼鳴,回蕩在千島之城的上空。
一
新建漁村的蝶變
讓我們將目光投向2023年6月的肯尼亞內羅畢。這座距離赤道僅145公里的非洲都市,每天都在上演著魔幻現實主義的圖景:基貝拉貧民窟的孩子們正麻木地吸食著致命的工業膠水,而數十公里外的國家公園里,獅子王辛巴的后代們仍在廣袤草原上自由馳騁。
當您駐足“陽光綠城”繁華的十字路口,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前景陷入沉思時,城市中心的聯合國人居大會現場,80余位國家元首、5000多名各國代表正在激烈地辯論著同一個命題——在這個充滿矛盾與希望的時代,人類文明究竟該何去何從?
當聚光燈照亮會場中央,一份題為《凈零碳目標下的舟山市定海區鄉村振興實踐》的研究報告,正以其獨特的海島智慧吸引著全場目光。這個來自中國舟山的實踐成果,在與會專家此起彼伏的討論聲中,掀起新一輪的思想激蕩。大家沒有想到,在這片被大海環抱的土地上,舟山人用創新與堅守書寫著關于“小島嶼大作為”的現代傳奇——他們正在用實踐證明,即便是彈丸之地,也能奏響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和諧共鳴的藍色樂章。
時至今日,聯合國人居署亞太辦代理區域代表布魯諾·德肯先生仍能清晰回憶起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他讀完這份研究報告后,情不自禁地握緊拳頭,由衷贊嘆道:“中國舟山市定海區的實踐,為全球島嶼和沿海地區樹立了典范,生動詮釋了碳中和與鄉村振興可以并行不悖,甚至相得益彰?!?/p>
正是這番擲地有聲的評價,在我心中種下了探索的種子。懷著對海上美麗鄉村建設模式的好奇,我收拾起相機和筆記本,踏上了尋找答案的旅程。
2025年盛夏,東海的陽光穿透澄澈的海風,在定海新建村灑下一層蟬翼般的薄紗。白墻黛瓦的徽派民居間,綠意如海浪般起伏翻涌。村民院落的杜鵑、繡球和各色月季競相綻放,將花瓣舒展到極致。溪水潺潺處,楊梅、蜜桃與枇杷樹影婆娑,青澀的果實擠滿枝頭,偶有幾顆墜入溪中,便隨著戲水鴨群穿過古老的石拱橋。
漁人碼頭的桅桿上跳躍著細碎陽光,不遠處,層層梯田正翻滾著金色的稻浪。我深深地呼吸著略帶咸味的空氣,任由這座漁村溫柔地撫平我的所有疲憊。多么渴望時光在此停駐,或化作一縷穿堂風,輕輕撫過這片詩畫田園的每一道褶皺。這般悸動,或許正是深植在每個游子血脈里的鄉愁。
漫步在鄉間小徑,不時與來自各地的游客和背包客擦肩而過。無須言語,一個會心的微笑便道盡了彼此對眼前田園詩意的珍視。誰能想到,眼前這個令人流連的美麗鄉村,在20多年前還只是個無人知曉的閉塞漁村?
村黨總支書記余金紅清晰記得1999年上任時的景象:村里三分之一是貧困戶,青壯年紛紛外出謀生,整個村莊空落落的。唯一通往外界的是一條泥濘不堪的土路——晴天飛沙走石,雨天便成了連片的水洼,行人褲腿總會濺滿斑駁的泥點。
50歲的董艷對初嫁時的記憶同樣深刻:低矮的平房散落山間,暮色未至,整個山坳就已陷入黑暗。老人們守著破舊的老屋和門前的溪水度日,傍晚太陽落山之后,沒有電燈的村莊便再無人跡?!澳菚r候啊,”她望著如今燈火通明的村舍感慨,“連出門串門都是件奢侈的事?!?/p>
2006年的一個尋常夏夜,董艷家的木門突然被輕輕叩響。推開門,她看見月光下站著位圓臉小伙子,徐徐的夜風正溫柔地拂過他的警服。
“阿姐好,我是新來的社區民警張潤亮?!蹦贻p人帶著靦腆的笑容,就這樣走進了村民的生活。
那是浙江“千萬工程”實施的第三個年頭,也是張潤亮從警的第一年。短短三個月,這個總愛走家串戶的小張就實現了轄區群眾熟悉率和知警率“雙百”的佳績。董艷常常在深夜看見他帶著巡邏隊穿行于田埂山道——那是9支由公安、邊防、司法等部門聯合組建的隊伍,配合重點區域布設的13個治安監控探頭,共同織就了一張24小時不間斷的守護平安的“天網”。
漸漸地,村民看到治安環境變好了,也紛紛自發加入巡邏隊伍,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可是,當夜幕不再是出行的阻礙,新的問題又浮出水面:安居之后,如何實現樂業?小張警官的筆記本上,再次記下了新的民生課題。
“一棵樹不能砍,一座山也不能挖。要讓村民意識到,把生態保護好了,才有錢賺?!?011年,張潤亮正式向社區提出開發生態旅游的構想。
回憶起這段往事,余金紅眼中閃著光:“我們祖祖輩輩靠海吃飯,哪懂得什么生態保護?村民窮得揭不開鍋就上山砍樹,誰顧得上長遠?可這個小民警,硬是把大伙兒的事當成了自己的事……”
那一年,張潤亮和余金紅這對“黃金搭檔”不知磨破了多少雙鞋。他們挨家挨戶講解生態價值,組織村民集資開發旅游;馬不停蹄地跑部門、遞材料,為村子爭取政策支持。余金紅后來回憶起這段經歷,不無感動地說:“雖然當時困難重重,但看到連民警都這么拼,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那些日子里,董艷總能看到張潤亮背著相機在村里四處轉悠。記得有一天,她蹲在溪邊清洗剛采摘的小青菜,一抬頭就瞧見張潤亮擺著夸張又小心翼翼的姿勢,正對準石橋墩下的一只大白鵝拍照。這場面著實讓董艷忍俊不禁,便打趣道:“小張,沒想到你除了會抓賊,還是位攝影師呢!”
張潤亮放下相機,靦腆地撓了撓頭,認真地說:“拍照我還不太在行,但可以學?!边@句話成了他的行動宣言,他幾乎把所有業余時間都用來鉆研攝影技術、學習電腦修圖,不僅拍攝海島風光,還精心設計宣傳圖冊,通過互聯網向外界推介漁村美景,想方設法提升當地的旅游知名度。
但在他熱火朝天的工作中,也遇到了棘手的問題:村民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該如何幫助他們提升素質呢?張潤亮常常為此陷入沉思,手中的相機也不自覺地放了下來。
2012年的夏天,村里一間廢棄機械廠的廠房被改建成群眾藝術創作中心,張潤亮帶著民警和社區干部們忙得汗流浹背。他們熱情地邀請各地藝術家們來島上采風創作,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開闊村民們的文化視野,提升全村的文化水平。
董艷至今仍清晰記得,在警方的協助下,新建村陸續與全國40多所高校簽訂協議,共同建設全國大學生寫生基地。浙江藝術職業學院的張夢之就是最早前來村里寫生的學生之一。
“我們第一次上島時,還請張警官當模特呢?!睆垑糁貞浀?,“后來他邀請我教村民們畫畫,我覺得特別有意義,一有假期就會過來。”
作為首批受邀入駐新建村的藝術家,舟山市漆畫藝術家張高俊是“駐村計劃”的踐行者。他曾歷時3個月,提著顏料桶走遍全村,在35幢房屋與圍墻上繪制了充滿漁耕文明韻味的壁畫,很快讓這里變為網紅“壁畫村”。
“多虧民警們挨家挨戶做工作。當時不少村民不理解,為何要在墻上作畫,張警官為此可沒少費口舌?!睆埜呖∑つw黝黑,瘦高個兒,總穿著一件寬松的花襯衫,笑聲爽朗。
在新建村鄉村藝術館的工作坊里,張高俊正指導徒弟創作一幅描繪中國漁港快速發展的漆畫作品。青年學生們也在專注地運用暈金、鑲嵌、刻漆、雕填等技法制作不同主題的漆畫。
我注意到其中一位正在磨漆的年輕人,他叫小文,面容稚嫩,臉上點綴著幾顆青春痘。交談中得知,他是美術專業出身,原本對未來的職業方向感到迷茫。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張高俊老師的漆畫作品,那種震撼感就像被人重重打了一拳,我完全被征服了。”小文說。聽說張高俊長期在海島進行創作,他毅然拜師,跟隨他來到這里學藝。
臨別時,小文熱情地邀請我在漆畫上體驗了幾筆。
走出工作坊,我們在鄉村藝術館的老船木茶桌前落座。張高俊嫻熟地煮水泡茶,茶香很快氤氳開來。他愜意地啜飲一口,目光漸漸飄向遠方:“我對這個村子感情很深。剛來時租住在村民家,每天四處采風。這里,傍晚的天空藍得醉人,一草一木都美得讓我挪不開眼,恨不得把一切都畫下來?!?/p>
如今的新建村已匯聚十余支藝術團隊,董艷更是拜師學藝,從一名圍著灶頭轉的家庭主婦成長為市級鄉村工匠,她的剪紙作品屢獲殊榮,現在是新建村的一名文化帶頭人。
在新建村扎根10多年后,張潤亮的徒弟顧戍杰接過了師父的接力棒。這位30歲出頭的年輕人和當年的師父一樣,整日泡在田間地頭,真正融入村民們的日常生活。
漫步村中,我與顧警官聊起新建村的“逆襲”歷程。沿途所見,幾乎每家每戶的房前屋后都點綴著賞心悅目的小花園。顧戍杰指向不遠處一片姹紫嫣紅的花圃告訴我:“那里原來是個養豬場,又臟又亂,氣味熏人。民警多次上門勸說搬遷,那戶村民就是不為所動?!?/p>
“后來是怎么做通群眾工作的?”我好奇地問。
顧戍杰微微一笑:“其實很簡單,就是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用真心換真心。現在,村民們都已經深刻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有多么重要了。”此時,陽光透過樹葉間隙灑在他肩頭的警徽上,映出一圈溫暖的光暈。
路過一家鮮花簇擁、名為“畫春園”的農家樂時,老板娘袁嬋娟熱情地向顧戍杰打招呼,臉上洋溢著掩不住的笑容。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舟山新建村考察時,曾走進她家小院,與村民們促膝長談。
“總書記特別親切,很關心我們的生活。當時我躲在68歲的老爹身后,一直偷偷地掐自己大腿,感覺像做夢一樣?!痹瑡染昊貞浀馈Uf起當年的情景,她的眼睛依然閃閃發亮,“那天的陽光格外溫暖,大家爭先恐后地向總書記匯報:‘我們這兒空氣好,老人都長壽’、‘以前日子窮,現在開農家樂致了富,蓋新房、買新車’……”
總書記也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這里是個天然大氧吧,發展的是“美麗經濟”,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同時肯定道,浙江山清水秀,當年“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作抓得早,有前瞻性。希望浙江再接再厲,繼續走在前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理念,是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浙江安吉縣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的。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鮮明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該理念既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又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成為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
總書記的肯定猶如春風化雨,進一步堅定了村民們守護綠水青山的信念。他的囑托,更化作持續奮進的動力,推動著新建村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不斷邁出堅實步伐。
2021年5月24日,一項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實踐——以聯合國人居署《凈零碳鄉村規劃指南》為藍本的全域凈零碳鄉村建設在浙江舟山定海區啟動。消息一出,質疑聲接踵而至。不少專家認為,在海島實現碳中和簡直是天方夜譚,畢竟海島地域特殊、能源供應有限、基礎設施又相對薄弱,如何在這樣的條件下,既實現碳中和,又推進鄉村振興?
“凈零碳”即“碳中和”,是指通過節能減排、產業轉型、植樹造林等方式,抵消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最終實現“凈零排放”。這個概念對當時的村干部和民警來說還很陌生,許多村民更是聞所未聞。但困難沒有阻擋新建村前進的腳步,村干部、民警、村民與國內高校團隊、志愿者們擰成一股繩,憑著不服輸的闖勁,硬是蹚出了一條新路。
如今,“凈零碳”已成為新建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又一成功實踐,為海島地區的綠色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從最初的質疑到現在的認可,新建村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與成果證明:只要方向正確,再遠的路也能到達。
顧戍杰與我漫步在整潔的村道上,沿途風光如畫。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排排覆蓋著灰色光伏板的生態停車場,以及農房屋頂上整齊排列的“空中電站”。這些清潔能源裝置不僅為村里的景觀設施和電動車提供用電保障,更實現了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與碳排放的有效控制。
尤其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新建村的低碳實踐處處彰顯著智慧:“屋讓樹”的建筑理念、配備節能設備的民宿、采用可降解物品的環保舉措、將生活污水凈化回用的處理站,以及南洞藝谷仙蹤林探索樂園里那5000多棵被精心保留的樹木和無動力娛樂設施……
科學的產業布局與良性的生態循環,為當地的鄉村振興交出了亮眼的答卷。十年來,這里累計接待游客400余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3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3000余元躍升至5萬多元,生動詮釋了“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這一深刻內涵。
漫步途中,幾位本地戶外愛好者與我們迎面相遇,其中一位年輕人揚了揚手中的一小袋垃圾,笑著對顧戍杰說:“顧警官,看,這是我們今天的‘戰利品’。”
顧戍杰向他們伸出大拇指。原來,他們是派出所生態宣傳活動中招募的義警隊員。我點點頭,心中生出無限歡喜。海島鄉村的美麗蝶變,既凝聚著村民們的勤勞智慧,也飽含著無數守護者的默默奉獻與托舉。顧戍杰和他的戰友們接力駐村,當好守護綠水青山的排頭兵,是美麗鄉村建設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行至南洞水庫,朝陽已灑滿這座海島鄉村,我不由駐足。身旁的顧戍杰手搭涼棚,極目遠眺。順著他的目光望去,堤壩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十個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輝,仿佛在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的綠色傳奇。
......
(未完待續,請關注《啄木鳥》雜志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