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故宮文物南遷征程 ——讀長篇小說《國寶》
202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近日,作家祝勇的長篇小說《國寶》,通過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聚散流徙,再現了戰爭歲月中故宮文物南遷的歷程,描繪了文化守護者群像。
以文學還原歷史現場
《國寶》的故事始于1933年2月5日深夜,一支特殊的隊伍悄然駛出北平紫禁城。一萬多個木箱在寒冬中沉默地向南移動,箱內封存著商周青銅、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華夏五千年文明的瑰寶。此時,東北三省的硝煙已燒至山海關,日軍鐵蹄步步緊逼,故宮文物危如累卵。為安全考慮,故宮博物院組織動員,將文物分批南遷。自此,浩瀚的皇家典藏在中國大地上經歷了長達十數年的顛沛流離。
圖為供奉佛像和佛教經典的故宮博物院慧曜樓。
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在談到該書的創作背景時表示,祝勇為了還原歷史真實,曾沿著兩岸故宮南遷路線重走萬里,采訪了多位親歷者。
隨著了解的深入,祝勇越發覺得這段歷史有太多難以盡述之處。為此,他撰寫了一部非虛構作品《故宮文物南遷》。然而,祝勇還是覺得有很多話沒說出來,“非虛構作品的主要任務,是對故宮文物南遷作一個大而全的脈絡敘述,沒有足夠的空間去挖掘人物的情感。南遷的很多細節栩栩如生,在我心里呼之欲出,我覺得不寫小說都不行了。”由此,他決心創作長篇小說《國寶》,以文學的形式賦予這段歷史更鮮活的生命力。
這是人類戰爭史上最特殊的一場遷徙:沒有難民,沒有槍炮,唯有穿草鞋的學者、扛木箱的挑夫、駕卡車的士兵,在北方寒夜里護送文明的星火向南轉移。時延十數年,地迤萬余里,過長江、越秦嶺、入川渝,文物箱的轍印與故宮人、抗戰將士的血痕在中國版圖上交錯成河山圖譜。小說以筆為刃,劃開歲月迷霧,用豐富的細節重現歷史現場,還原故宮文物南遷這段文化征程。
南遷過后,這些珍品最終近乎安然無恙地保存了下來。這場前所未有的文物大遷徙,在戰火紛飛中鑄就了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奇跡。
“人在,文物在”
“不管過去了多少年,梅遇影依然清楚地記得,丈夫那文松在薄暮中走出家門的那一天,是民國二十二年,公元一九三三年二月五日。”小說圍繞主人公那文松的故事展開,講述了他作為故宮工作人員在文物南遷中的家庭變故與個人成長,以此來映射故宮文物南遷的艱辛歷程。
當時,文物從北京到了上海、南京,又繼續撤退至大西南,分為北、中、南三條路線。那文松負責護送文物撤退走的是北線,屬于三條線中的重點:沿隴海鐵路西行,先存寶雞,后穿越秦蜀古道,遷于漢中、成都、峨眉各處。
南遷之路顛沛流離,那文松遭遇過牢獄之災、病痛等重重困境,他用自己的堅韌不斷攻克難關,內心堅持著守護文物的信念。與此同時,戰亂中,他的岳父、岳母在敵人的威逼下自盡,妻子梅遇影歷盡艱險尋找他,時隔七年后兩人才重逢……
小說中,當經歷死里逃生的那文松到達徐州時,北平的家離他不遠了,五年未見的家人令他無比牽掛,而正在此刻,他聽到了文物的召喚:“盡管他和古物,相距十萬八千里,但石鼓的聲音借助萬里長風送到了那文松的耳邊,每一個音節他都聽得清清楚楚。他感覺到古物越遠,越是拉扯他的心……”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那文松做出了決定:“眼下最急迫的還不是回家,是去追趕故宮的隊伍。”
圖為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一隅。建福宮花園 是清代乾隆皇帝收藏最鐘愛文物的場所。嘉慶時下令 將其全部封存,成了名副其實的寶庫。
書中還描繪了故宮文物在南遷路上的一幕神奇場景:自漢中到成都六百公里,中途橫亙著五個渡口,卻一座橋梁也沒有,負責人馬橫嶺下令找來一些竹排,做過嚴格的荷載實驗以后,將汽車開上竹排,然后依靠纖夫拉纖,牽著竹排逆流而上,走一段路程之后,把纖繩放開,讓竹排借著水流漂到對岸。故宮南遷的卡車,就這樣,依次渡過了五條河流。
運送文物的漫漫征途,對這些故宮人而言,就像愚公移山一般:“這古物的山,咱不僅移了,而且從北到南、從東到西,移了大半個中國,想想就挺了不起的。”
中國作協副主席邱華棟評論:“人在文物在,家在國也在。這部小說在一個特定年代里面呈現了20世紀中國人護寶的精神。”
守護文明的溫度
故宮文物在南遷之前,其包裝工作極為講究,不同的古物,包裝方法不能通用。小說精細描繪了那文松包裝石鼓的場景:“在交織的目光中,那文松先將極薄極軟的棉紙塞進石鼓的裂縫里。這道程序看上去簡單,卻要極其小心,因為石鼓的裂縫極細,在操作中不僅要觀察裂縫的走向,而且要估計它們的附著度,稍有不慎,就會將表皮脫落……”等石鼓的裂縫被填實了,他用薄棉花包上四五層,再以厚棉紙裱糊,然后包上三四層棉被,拿粗麻繩扎緊,裝進定做的木箱,塞緊釘牢。最后,在外覆上一層稻草來減震,鋼條綁扎封死,包裝程序才算完成。
作者在講述這些文物命運的同時,以鮮為人知的文物技術與藝術知識,喚醒讀者對文化與美的重新認知。
小說以故宮學者馬橫嶺的視角,著重講述了文物石鼓的珍貴價值與歷史意義。“那十具來自先秦的石鼓……它們身高三尺,渾身肌肉渾圓,上窄下大,中間微凸,每具約重一噸,上面鐫刻著幾百個神秘文字,人稱‘石鼓文’(大篆)。文字筆法奇異,記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鮮為人知的歷史,是真正的‘石頭記’,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乃篆書之祖,一字可抵萬金。”自唐至宋,自宋至清,一代代學者都曾垂青于它,康有為稱之為“中華第一古物”。在馬橫嶺眼中,石鼓是“國寶中的國寶”,這樣級別的文物,絕不能丟下。
《國寶》刻畫了抗戰背景下那文松、馬橫嶺、丁彤云等文物守護者的群像。他們用血與淚護佑歷史,用骨與魂延續文明。五千年文明的根脈與結晶,與民族文化的承載者一道,在艱難跋涉中光芒未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