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歷史不容戲說歪曲
“手撕敵人”如同探囊取物,飛檐走壁滿身“奇功神技”,以一敵百盡顯“無畏英勇”……當看到這些神幻縹緲的雷人劇情,人們難免會對這些夸張而懸浮的不實設定充滿質疑。歷史是嚴肅的,也是神圣的。客觀真實地反映歷史、記述歷史,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應有的擔當。
今年7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網絡視聽司發布《關于抗戰題材微短劇的管理提示》(以下簡稱《提示》)。在肯定微短劇這一新大眾文藝樣態成為大眾表達家國情懷重要載體的同時,也鮮明指出部分抗戰豎屏微短劇存在人設極強、劇情過度追求戲劇張力等問題。此類作品,不僅稀釋本應承載的深沉情感和教育意義,更會影響青少年價值觀的塑造。《提示》要求微短劇行業市場主體落實播出、制作、宣發的主體責任,加強內容審核把關,杜絕抗戰題材微短劇懸浮設定、幼稚劇情、偽主題創作等不正之風。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特殊時間節點,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再次就抗戰題材作品發出明確要求和規范,既是對內容創作失范現象的糾偏,也是對歷史真實性和嚴肅性的捍衛。
以史為鑒,方可知興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經14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付出傷亡超過3500萬人的代價,捍衛了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重大歷史性貢獻,捍衛了人類和平事業。尊重歷史才能獲得真相,才能照見信仰的力量、傳播真實的溫度。抗戰歷史不容戲說歪曲,抗戰題材影視作品不可胡編濫造。唯有感知真實的歷史,才能重溫艱辛的來路,持續涵養和激發全體人民最樸素的愛國情感。
歷史既是一種記憶,也是一面鏡子。抗戰“神劇”何以頻頻出現?荒誕的劇情、失真的邏輯、懸浮的設定何以被一次次編構?究其本質,是盲目追求“吸睛”效果,試圖通過荒誕劇情收割流量。這種以“娛樂”為幌子、以“點擊”為驅動的不良傾向,亟須引起警惕和重視。倘若任由這類“神劇”在微短劇領域野蠻生長、恣意蔓延,不僅褻瀆歷史真相,更會誤導公眾認知,抗戰劇應有的警示和教育意義也將大打折扣。
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讓歷史始終真實可感。捍衛真相才能讓歷史真正發揮作用,扎根歷史土壤,才能拍出精品。打造抗戰題材作品,重在發揮其正向的傳播價值,維護的是歷史記憶,展現的是社會良知。而杜絕抗戰“神劇”,既要治標,更要治本,需多方協同聯動、一體發力。廣大內容創作者要端正創作初心、扛起專業責任,持續涵養提升自身的歷史素養和藝術積淀,不能違背常識地“加料”,也不能不顧史實去“歪曲”。切實強化內容的真實性和邏輯的嚴密性,真正創作出深植歷史肌理、傳播正向價值的優質作品。各級廣電管理部門和行業市場主體要從嚴從實從細落實好內容審核主體責任,建立健全務實管用的內容預警機制和負面清單制度,對違規作品零容忍,以嚴謹態度強監管,于源頭上正本清源。廣大觀眾應提高辨別能力,自覺抵制抗戰“神劇”,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用實際行動為抗戰題材力作叫好點贊。
尊崇英雄、緬懷英烈、捍衛歷史,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微短劇靠獵奇博眼球的內容注定走不長遠,只有尊重歷史,避免陷入內容低俗化、功利化的創作誤區,才能更好在光影之間照見信仰的力量,贏得觀眾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