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嘉:AI時代,更要創作反映人心的好內容
陳宏嘉,愛奇藝高級副總裁。
在AI技術重塑內容生態的當下,影視行業要如何平衡技術賦能與人文價值?近日,愛奇藝高級副總裁陳宏嘉接受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的采訪,分享AI時代下,影視行業和內容創作者對內容創作的堅守與突圍。
生產能反映人心所向的好內容
在陳宏嘉看來,內容即人心——一個時代的好內容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能洞察當時的人心所向和社會情緒。“每個時代都需要好內容、好故事,無論技術如何發展,最終吸引人的永遠是故事本身,以及它所傳達的社會核心議題是否合乎大眾關切,這些是AI永遠無法取代的。”陳宏嘉說。
當今時代,通過技術生產內容早已不是難事,但想要生產真正的“好內容”,仍需要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即使更換場景和演員,再拍一遍《狂飆》,也復制不出它的火爆。沒有任何創新的內容,觀眾不會買賬,而AI目前很難具備人類持續創新的能力。”陳宏嘉強調,無論技術如何進化,故事的內核始終需要人類創意來點燃,“有人說得很好,AI可以復制過去的完美,但創造不了未來的感動”。
2024年,由中央電視臺、愛奇藝出品的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熱播,這部改編自李娟同名散文集的8集迷你劇,成為當年的現象級爆款,不僅一舉斬獲第30屆白玉蘭獎最佳中國電視劇獎,更是帶火了風景秀美的阿勒泰。
《我的阿勒泰》播出后,其出圈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測。陳宏嘉分析,除了內容質量本身,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它正好擊中了大眾的情緒點,“大家的情緒和壓力需要得到舒緩,想要到處走走看看,《我的阿勒泰》正好提供了這樣一種視野,反映出當下的人心和渴望”。
近年來,微短劇爆發式增長,陳宏嘉認為精品化發展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越來越多回歸內容創作本質、落地現實的優質微短劇正破繭而出,這些微短劇跳出懸浮的人設,從歷史傳承、青春成長、社會觀察等多題材、多角度,挖掘引起觀眾共鳴且共情的內容。“我們希望觀眾看了某部劇后能夠被激發起夢想,成為一個有所成就后回饋家鄉的人。”這也正是愛奇藝堅持創作精品微劇的原因。陳宏嘉表示,而這些夢想的實現,正離不開青年創作者的成長。
AI技術重塑內容生產方式
陳宏嘉介紹說,目前,愛奇藝已自研了一系列AI工具:AI影視劇智能配音系統“奇聲”,能夠一鍵獲取演員資料、識別背景音樂等內容的“奇觀”,智能廣告投放平臺“奇炬”……AI技術的發展,正在悄然改變著觀眾看劇、平臺做劇的方式。
“以前調整影視內容配音,需要演員重新對著畫面逐句錄制后期配音。”陳宏嘉以配音技術的發展為例,如今,AI不僅能直接修訂配音,甚至已經能夠做到文本并指定音色,即可生成帶情緒、無誤讀的語音。
2024年,愛奇藝發布以AI賦能創作的“劇本工坊”。以往一個團隊一年要評估數百本的小說和劇本,每本字數從幾十萬到上百萬,看一部劇本就需要花上三四天到一星期的時間;而現在,“劇本工坊”不到30分鐘就能完成對一部50萬字劇本的全面評估,并從主題、賣點、題材與受眾、人物塑造、敘事結構、情節設計、故事節奏7個核心維度對劇本進行深度分析,助力團隊快速判斷劇本價值。“在愛奇藝的智能制作體系中,應用AI能力的劇本拆解效率較傳統方式提升了20倍,劇本拆解的準確率達到99%。”陳宏嘉說。
另一方面,AI在影視制作中的強大輔助能力還體現在場景化應用上。陳宏嘉介紹,通過“影像工坊”,不僅能將劇本中的人物形象、場景背景具象化,還能根據劇本智能生成分鏡、推薦適配演員。
凱文·凱利在《2049:未來10000天的可能》中預測,在不久的將來,AI及其相關技術會成為塑造全球社會的主要力量。而在影視行業,這樣的改變正在發生——“隨著AI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制作一部電影所需的成本和人力都將大幅減少。”陳宏嘉說。
在陳宏嘉看來,創意人員和技術人員是未來影視行業發展中最必不可少的兩類人才,愛奇藝要求員工兼具代表創意的“好萊塢基因”和代表科技的“硅谷基因”,且未來二者需要不斷融合。“如果技術人員不了解創意的想法,沒有審美和對人性的感知,就難以產出優質內容;同時,如果創意人員不了解AI的輔助和創作能力,創作思路也可能受限。”
在AI時代,形成難以被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對青年而言,如何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保持競爭力?陳宏嘉分享了他的“6個包子”理論:一個人吃完6個包子感覺飽了,便簡單地認為吃第一個包子就能飽腹,卻忽略了前5個包子的次第積累。無論是品牌建設還是內容創作,如果只追求最后一個“包子”的短期轉化,忽視前面的長期發展,便難以走得長遠。
陳宏嘉解釋,心理學中有種類型叫“T型人才”,指的是專精某一領域晉升到管理層后,全面“開花”,進行綜合管理的人。而他個人更傾向“H型人才”——通過跨領域轉換積累多重能力,從而形成更穩固的職業及人生結構,“就和‘6個包子’理論一樣,一個人要不斷地學習、強化自己,形成飽滿的結構,未來的職業道路才更加穩固”。
這正源于陳宏嘉自身的職業經歷:他40歲時從廣告行業“換跑道”到媒體公司,又在45歲時進入數字平臺。“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在新的領域里忘掉自己的經驗所學,再重新學習一個新的品類,讓自己結合未來的需求跟以前的經驗,才能走得更高、更遠。”他強調,這種跨領域積累、形成“H型”穩固結構的能力,正是應對AI時代挑戰、構筑個人難以被替代的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對于處于人生發展起步期的年輕人,他給出3點建議。第一是要謙虛地學習,“尤其是進入職場后,無論你之前是否從事過其他工作,有過多少經驗,希望大家都能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從零開始學習”。
第二,要形成無法被AI取代的創造力和科技能力,讓AI成為實現自身創造力的助力,而非陷入技術依賴的“繭房”。關于如何積累創意,陳宏嘉強調,不僅要注重對周遭人、事、物和社會情緒的觀察,也要有意識地增強審美能力,“去閱讀,去觀察,去感受,觀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感受藝術背后所傳達的理念,這些都是對審美積累的過程”。
此外,他還特別呼吁年輕人“多多從事戶外活動和體育運動”,“比起刷短視頻帶來的短期多巴胺刺激,運動帶來的是持久的愉悅感,不僅強健體魄,更能塑造專注力與恒心”。
“AI時代來臨,你真的準備好了嗎?”采訪的最后,陳宏嘉向年輕人提問,“當AI技術讓創作內容的成本大幅下降,你是否能靠創意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掌握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