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犁抗戰敘事中的 “家”與家國情懷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后不久,華北淪陷,同時,敵后抗日斗爭也轟轟烈烈開展起來。當時任教于同口小學的24歲的孫犁正在過暑假,不料他等到的不是開學通知而是隆隆的炮聲。1938年春,他在家鄉安平縣參加了抗戰工作,告別父母、妻子,一去就是七八年,除了匆匆回家幾次,基本是在外地度過的。1945年抗戰勝利后,他隨魯藝從延安到張家口,然后自己徒步回家,見面后一家人抱頭大哭——這正是“毀家紓難”的個案寫照。有此經歷的不只是孫犁一家人,但不是所有離家抗戰的人都能如孫犁一樣“回家”,他們把自己寶貴的生命獻給了來之不易的勝利。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時刻,讀孫犁寫的冀中那些普通的“家”,重溫民族危亡之際他對家國情懷的獨特記錄,對我們當下的讀者來說,是有意義有思考的回望之旅。
孫犁在抗戰期間一邊戰斗一邊寫作,他在1981年的《自序》一文中說:“我的創作,從抗日戰爭開始,是我個人對這一偉大時代、神圣戰爭,所做的真實記錄?!睂O犁參加的不是戰斗部隊,從事的是記者、編輯的工作,也因為這個獨特的身份,他接觸到了戰爭中根據地的普通民眾,并為他們的付出和力量所震撼、感動。很少被研究者提及,但卻是孫犁作品很特殊的一個現象是,他筆下冀中普通民眾和他們的家庭大多是“殘缺的”,基本沒有完整的一家人。作于1941年的短篇小說《投宿》,寫一個春天的晚上工作隊員“我”去熟識的老鄉家借宿,房東老人出來招呼“我”,讓“我”住到他兒子和兒媳的屋里,并且解釋說,兒子當了連長后也讓兒媳參加工作了,兒媳今天去開會了,所以房間空著。這件事勾起了“我”的回憶,抗戰剛開始這對小夫婦中的丈夫就義無反顧離開了家,現在少婦也扔下“繡花布”出去工作了。同樣作于1941年的《女人們》系列短篇小說中的《子弟兵之家》,寫李小翠的丈夫三太參軍上前線了,大年三十也沒有回家,村里的女孩們因為她是“子弟兵之家”給她家貼上了“捉漢奸”和“打鬼子”的彩紙,她唱著“孩子長大,要像爹一樣,上戰場”的兒歌哄孩子睡覺,覺得“三太那大個子大嘴大眼睛便顯在她眼前對她笑了”。如上所述,與其他抗戰作品多是寫彌漫著硝煙的殘酷戰斗不同,孫犁注意到了普通的家庭及其成員參加抗戰的情況,尤其注意到家中“父親”不在而形成的空缺——實際上,他的家庭也是如此。
因此,孫犁的小說中就出現了獨特的一類人物形象:戰爭中家庭里的留守女性。她們是一群默默無聞的普通農村女性,但在抗戰中與丈夫一道挺身而出,守護自己的家庭,承擔了“家國合一”的重擔,自己也因此被“看到”。
孫犁寫女性很出色是公認的,他能寫出她們的那股自然美好的勁兒,這是孫犁獨樹一幟之處,正如他所說:“我以為女人比男人更樂觀,而人生的悲歡離合,總是與她們有關,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寫到她們?!保ā蹲孕颉罚O犁的看法更多來自抗戰中的觀察,因為相比起來,女性的付出是雙倍或更多的。他在《新文學和新中國婦女》一文中頗為動情地強調,在抗戰中“有多少妻子送走丈夫,多少母親送走兒子,擔負起養家度日和教養孩子的責任”“婦女們表現了并不低于男子的熱情和英勇的行動”。由此可見,孫犁是從“家”的角度來看女性的貢獻的,因為長期以來農村女性地位較低,也不關心小家以外的世界,正是抗戰讓她們走出了家庭,發出了亮光。
其實再考察就可以發現,抗戰家庭的其他成員在孫犁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只不過光芒不如女性而已。小說《蘆花蕩》和《碑》的主人公就是“老頭子”,他們雖然因年齡緣故不能上抗戰前線,但也參加了富有個性的對敵斗爭。小說《一天》則寫的是抗戰中逐步成長的孩子們。在孫犁的筆端,出現了同仇敵愾、全民皆兵,一家老小齊上陣的場景。
家作為最小的社會單位,在孫犁作品中成為戰斗的堡壘。孫犁的代表作《荷花淀——白洋淀紀事之一》(1945年,下文簡稱《荷花淀》)也可以從這個角度解讀。小說寫了抗戰中的水生一家人:父親、水生夫婦、兒子小華。如果沒有戰爭,他們一家將過著平靜的小農經濟為主的生活。但是侵略者來了,為保衛自己的家園——美麗富饒的白洋淀,水生參加了抗戰并擔任村里的游擊組長。因為斗爭形勢的變化,成立了地區隊,水生和伙伴們要離開家。這時,家國之間的矛盾出現了,妻子問:“你走,我不攔你,家里怎么辦?”這是農村普通女性很正常的反應——她考慮的是家庭缺少丈夫后該如何運轉,既說的是實際困難,又為克服困難做了鋪墊。水生回答:“家里,自然有別人照顧。可是咱的莊子小,這一次參軍的就有七個。莊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別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華還不頂事?!焙苊黠@,冀中地區的軍民已經牢牢團結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大家庭,參軍戰士的家庭有人照顧。這篇小說中的父親是經常被忽略的人物形象,但他絕非可有可無,而是代表了家中的老人——他們無怨無悔支持兒女們的抗戰工作。水生走的時候,父親說:“水生,你干的是光榮事情,我不攔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給你照顧,什么也不要惦記。”父親雖然老了,但仍然在水生走后決心挑起家庭的重擔。因為是短篇小說的緣故,小華的形象沒有展開,但是可以想見,在這樣的家庭里,他也會參加到抗戰中去。所以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正是這個和無數個“殘缺”的家庭,為抗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支持。孫犁的《荷花淀》寫出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白洋淀水鄉普通家庭中所有的成員。因此,《荷花淀》在構思上的匠心獨運之處就在于,當其他作品根據真人真事寫,試圖還原英雄事跡的時候,它寫了一個現象,一些普通人。
有多普通呢?作品主人公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水生嫂”和她的伙伴“青年婦女”們。孫犁這么處理他筆下的人物是很恰當的,因為抗戰前她們就是一些農村婦女,用《荷花淀》里水生的話說是“落后分子”。但這些女性與以往的時候不一樣了,要跟男性比一比,“水生嫂,回去我們也成立隊伍”,而且她們做到了:“這一年秋季,她們學會了射擊。冬天,打冰夾魚的時候,她們一個個蹬在流星一樣的冰床上,來回警戒。敵人圍剿那百頃大葦塘的時候,她們配合子弟兵作戰,出入在那蘆葦的海里?!彼齻兊牟灰粯泳驮谟谧叱隽思彝?,守在家里的女性擺脫了舊有角色,成長為一群為了民族的解放而戰斗的英雄了。這種變化是孫犁親身體驗到的,印象很深刻,他看到了這些走出家庭的女性從家庭婦女到戰士的身份變化,并懷著崇拜、激動的心情為她們寫了傳記。如果說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代表的是一代女性受侮辱與損害的靈魂的話,孫犁寫的“水生嫂”就是抗戰期間崛起的新女性的樣板,而她未能擺脫丈夫印記的名字,卻讓人聯想到無數的無名英雄——為“水生嫂”取一個確定的姓名反而會損失這層意思了。
孫犁抗戰時期的作品之所以與眾不同,很大程度在于他的代入感。很多同題材作品寫抗戰英雄在前線浴血奮戰,但忽視了他們在家鄉的父母和妻兒,而作為“根據地”的“家”,是戰士們戰斗精神的邏輯起點——只有打敗和趕走侵略者,才能與自己的家人團聚。孫犁離開家庭八年,對此深有體會,所以多年以后他回顧《荷花淀》的產生時寫道:“我在延安的窯洞里一盞油燈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紙寫下這篇小說。我離開家鄉、父母、妻子,已經八年了。我很想念他們,也很想念冀中。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信心是堅定的,但還難料哪年哪月,才能重返故鄉。”(《關于〈荷花淀〉的寫作》)孫犁克制的筆觸下,有滔滔不絕的情感在奔涌。遠方的魂牽夢繞的家和親人,永遠是文學書寫的對象;而孫犁用抗戰時期特殊時刻的“家”,書寫了一代人剛柔相濟、可歌可泣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