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題材網文書寫彰顯“新大眾文藝”新氣象
文藝大眾化是近百年來中國文藝發展的主潮,其發展始終與媒介的迭代有著緊密聯系。21世紀,互聯網的普及推動人類社會進入網絡傳播新媒介時代,普通大眾可以更廣泛地參與到各類文藝創作中,于是,體現文藝新現象和新形態的“新大眾文藝”也逐漸興起。這其中,網絡文學以其數量眾多的作者和作品、豐富多元的內容創新以及在IP領域的成功輸出,受到數以億計受眾的喜愛,成為“新大眾文藝”的重要載體和文化強國建設的有生力量。
第八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最新發布的《2024年度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顯示,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興文化力量,正構建起一種兼具超常文化表達力與廣泛大眾影響力的“新大眾文藝”范式,在當代文藝創作生態中展現出了獨特價值。這一點在近日落幕的第九屆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征文大賽中也有充分體現。本屆征文大賽以“好故事與時代同行”為主題,共吸引參賽作者5.4萬人、參賽作品5.67萬部,無論是參賽人數還是作品數量與首屆大賽相比,均增加了十倍。如大賽指導單位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敖然所言,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的崛起和向陽生長是整個網絡文學行業迭代升級的縮影,也是“新大眾文藝”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
網絡文學之所以能夠成為“新大眾文藝”的典型代表,主要源于其通過技術賦能、創作模式革新和文藝形態重構,實現了文藝生產的“全民共創”。而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在創作主體、內容形態、傳播方式及社會價值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優勢,又進一步契合了信息時代大眾對文藝的更多需求,并通過“全民共創”與“現實關懷”的雙重特質,成為連接時代精神與大眾生產生活的重要橋梁。這從本屆征文大賽入圍復評作品所呈現出來的特征和趨勢就不難看出。
一是以微觀敘事映射宏觀命題,對現實議題入木三分。筆者注意到,本屆征文大賽入圍復評作品所描寫的主題從個人奮斗到社會發展,很多都是以扎實的細節構建時代切片,體現了眾多社會生產生活實踐場所和社會故事。比如,一等獎作品《關內關外》中描寫的兩代深圳人的命運起伏,映射出城市化進程中個體的人生選擇、拼搏奮斗與時代發展的共生關系;二等獎作品《升職之神》用祿神下凡的奇幻設定,揭示當代職場中的性別偏見問題和職場焦慮。這些作品均以小見大,通過聚焦普通人的生存發展境遇與情感褶皺,反映社會結構性議題,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構建起讀者與文學作品的情感共振,以至于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或多或少地看到自己的影子,這種在文藝作品中“被看見”的共鳴,恰恰是大眾文藝最原始的生命力,也是信息時代“新大眾文藝”最鮮明的特點之一。
二是將包括非遺在內的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融入現實題材創作,并通過與懸疑、科幻等類型的融合,實現對傳統題材的創新激活。比如,本屆大賽特別獎獲得者“眉師娘”創作的《云去山如畫》,以抗戰時期中國美院的前身“國立藝專”的西遷為背景,通過守護國寶、藝術傳承與家國情懷的結合,將歷史事件與藝術家精神熔鑄一體,以文學的形式,通過一家人、一群藝術家、一座大學的三元結構,為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創作創建了新的敘事空間;優勝獎作品《一攬芳華》以傳承揚州絨花技藝為線索,以返鄉青年的成長為主線,在重拾絨花技藝的過程中,呈現了一家三代女性的命運與選擇,這樣的創作手法不僅為當前網絡文學創作提供了別樣的女性視角,也拓寬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前網絡文學創作中的表達形式;同樣,二等獎作品《幸孕面線糊》也以地方美食與非遺技藝為紐帶,融入泉州南音、面線糊等閩南地方文化元素,勾畫了當代女性返鄉創業的治愈之旅。可以說,作為“新大眾文藝”的代表,現實題材網絡文學以其“貼地生長”的姿態,既在書寫中守護和傳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孕育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新的可能。而在與懸疑、科幻等題材融合創新方面,本屆征文大賽入圍復評作品很多都充分立足網文創造的想象力優勢,既延續天馬行空的幻想基因,又注入深切的人文觀察,以虛實交織的筆法拓寬現實題材的書寫邊界,為類型文學注入思辨深度。比如,懸疑高概念作品《閃門》就以相機連通平行時空的機制為引,揭開兩組人物的情感秘密,實現軟科幻與都市情感類題材的破壁融合。該作品情感細膩、人物豐滿,主線細致地呈現了年輕人在情感生活上的期待與憂慮,輔線則包含了對親子家庭等話題的現實關照,呈現出作者對個體命運的細致捕捉和對時代的敏銳觀察。
值得關注的是,網絡文學所具有的“共創性”,也助力現實題材成為大眾廣泛參與文學創作的“實驗場”。與傳統文學寫作單向輸出模式不同,網絡文學平臺上的評論區、角色投票、劇情建議等功能,使讀者從“旁觀者”變為“共創者”——一部描寫鄉村振興的小說,可能因讀者對“直播助農”細節的建議調整敘事節奏;一部聚焦養老問題的作品,或許會因老年讀者的真實反饋補充適老化服務的情節。這種動態的生產過程,不僅讓作品更貼近現實肌理,也在作者與讀者的互動中,培育出大眾對文藝創作的參與意識。當普通人開始討論“如何讓故事更真實”,當“以人民為中心”“貼近大眾生活”等成為評價一部作品的重要標準時,“新大眾文藝”的審美水平也便在作者與讀者的日常互動中悄然提升。
10年前,首屆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征文大賽創辦時,有人疑問“網絡文學能書寫現實嗎?有人看嗎?”10年后,憑借持續地探索和深耕,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已經用實實在在的作品成果給出了響亮的答案。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成功舉辦了9屆的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征文大賽,已累計吸引參賽作者22萬人次、作品23萬部。其中,超八成大賽獲獎作品已推進IP開發,實現在實體書出版、有聲劇、動漫、游戲、影視等多領域開花。同時,多部大賽獲獎作品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大英圖書館等權威機構。曾在第七屆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征文大賽中獲獎的《濱江警事》,還于今年初榮獲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讀者愛看,市場認可,既有溫度,也有熱度,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的路正在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