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馬攸木拉》:營盤守護的邊疆壯美與溫情
位于西藏阿里地區霍爾巴鄉西側的馬攸木拉山,一處海拔5211米的地理坐標,是阿里地區與日喀則的天然分界線。由它生發出的故事《去往馬攸木拉》,涵蓋了對西藏風土人情的鮮活表現、對重重困難的具象描寫、對非常規故事的深刻挖掘和對人性溫度的形象描摹。
作為一位軍旅作家,王昆不僅在雪域高原得到歷練,更憑借深刻的洞察力,創作出散文集《去往馬攸木拉》。作品真實地記錄了他在2016年至2020年間,隨部隊醫療隊深入青海玉樹、果洛,西藏那曲、阿里等地為牧民開展醫療服務,以及巡診路上的故事。在空氣稀薄、高海拔的雪域高原,在條件艱苦的邊境哨卡,王昆親眼目睹廣大解放軍官兵堅守崗位、默默付出,他們的堅定信念和奉獻精神深深觸動了作家的內心,也成為《去往馬攸木拉》中最動人、最深刻的情感底色。
散文集《去往馬攸木拉》將紀實性與藝術性有機融合,分為《悲傷的央日俄瑪》與《熱血凍土》兩部分,分別描述了援藏醫療官兵在玉樹牧區的救治行動,以及藏西高原邊防部隊在凍土地帶執行特殊任務時的緊急救援。從“救治”到“救援”,王昆以親歷者身份,通過這些醫療實踐和真實病例,展現了新時代軍人在祖國邊防線上的新風貌。他的文字既堅毅又溫柔,既冷靜又激昂,貫穿其中的是對人性、生命以及家國情懷的深刻理解。
通過《悲傷的央日俄瑪》《牧場紅十字》《牧村巡診日志》《秋加的軍號》等篇章,讀者可以看到,高原牧民的醫療問題不僅涉及牧區社會的發展,也涉及牧區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問題。王昆深度追問當地醫療條件為何不能滿足病源需求的客觀原因,并從自身的感性認知出發,在一個個具體事件中,浸潤其作為作家的主體性情感。
散文集中,王昆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平實而真摯地呈現了軍人們在邊防一線的日常生活與豐沛的情感世界。《C連的戰事》中,他通過細節呈現,讓讀者感受到邊防軍人的堅定信念與英勇無畏:即使面對陡崖峭壁,也要硬生生地踏出一條路來;即使面對高反、雪盲等惡劣條件,也必須完成自己肩負的任務;即使生死考驗從未缺席,也依舊堅守在最前線。他們是最可愛的人,他們的無畏源自對偉大祖國深沉的愛。這種愛,是純粹的奉獻,不為索取;是堅定的守護,只為國家,不為個人。王昆敏感捕捉到軍醫和駐地官兵在工作中的情感與擔當,用還原性的細節描寫取代事跡的宏大渲染。
《去往馬攸木拉》還深入挖掘并生動展現了邊疆地區特有的自然景觀和文化魅力。通過對草場、雪山、牧區等環境的細致描摹,巧妙地勾畫出高原壯麗的自然生態與地理景觀。金燦燦的陽光、碧綠的草原、莽莽蒼蒼的巴顏喀拉山,在作家筆下,這些不僅是風土人情,更是豐富多彩的文化象征,其中孕育著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正是這種對邊疆風貌和民族文化的深刻洞察和用心體悟,使得《去往馬攸木拉》超越了單純的個人經歷記述這一層面,成為一部反映高原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風貌的文學作品,為讀者打開一扇了解邊疆的窗口。
散文集《去往馬攸木拉》不僅承載著個人情感與使命,更折射出新時代國家對邊疆地區的深切關懷和各族人民相濡以沫的民族團結之情。《秋加的軍號》中,為了確保一位藏族產婦的安全,“我”請求抽調產科專家前來救援,最終母子平安。孩子出生那天所下的大雪,被孩子的舅舅視為上天獻給解放軍的滿天哈達,寓意深遠。而在《去往馬攸木拉》一文中,面對滾石威脅,解放軍戰士不畏艱難,嘴唇脫皮、手套被割破、鍬頭鏟鈍,最終成功修筑了可容納十多人的避災坑。當晚,雪崩陣陣,解放軍戰士和藏族同胞共同躲進坑中避險。坑外寒風刺骨,但坑內的石塊被體溫捂熱,那一刻,每個人心中都滿是柔軟與溫情。
散文集《去往馬攸木拉》的文學價值遠不止于簡單的記錄,而在于以一種深情的筆觸,呈現邊疆各族人民、邊防軍人的生活圖景與精神世界,不僅展現了各族兒女的堅韌與樂觀,也謳歌了邊防軍人的守護與奉獻。閱讀這些文字,讀者能深切感受到邊疆地區的壯美與溫情。
(作者單位: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