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清雨《星回故里》:以非遺創新重塑“華流”風采
8月5日,由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黑龍江省作家協會與晉江文學城主辦的沐清雨《星回故里》作品研討會在線上召開。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黑龍江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趙儒軍,晉江文學城內容主編息夜,評論家黃發有、許苗苗、桫欏、戴瑤琴、王婉波、鄭薇、許婷、劉帥池、賀予飛、李伶思、張永杰,責編微蔭等20余人參加研討會。會議由何弘主持。
《星回故里》以非遺紡織刺繡技藝為敘事核心,講述了歸國設計師星回與服飾集團掌舵人栗蕭里,在“新中式”崛起、非遺亟待破圈、國際大牌圍剿、罕見病陰影等多重壓力下,攜手傳承傳統文化、實現自我價值的動人故事。小說兼具東方美學與時代精神,以針腳丈量時間,以紋樣縫合記憶,讓非遺從博物館的櫥窗走向街頭的衣櫥,把千年的云錦織進今日的霓裳,也把個體的奮斗寫成了共同的史詩,為網絡文學的非遺書寫樹立了新標桿。
何弘表示,沐清雨的創作軌跡是網絡文學主流化、精品化轉型進程的良好體現。從以“穿越”結構早期古代言情題材作品到如今深耕行業寫實領域,她的實踐印證了網絡文學正從類型化娛樂向追求現實價值和文學性的轉變。《你是我的城池營壘》《云過天空你過心》《星回故里》等作品對民航、醫療、非遺等多元行業的開拓,不僅拓展了題材疆域,更以“愛情+行業”的成熟敘事范式,為網絡文學提供了具有啟示性的創作路徑。《星回故里》將非遺技藝與時尚設計深度融合,以扎實的行業細節和嚴謹的文化考據,賦予了文本紀實性意義,對推動現實題材主流化進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與會專家認為,《星回故里》在非遺文化傳承、行業文創新、敘事手法、現實議題等多個方面都體現出了作者的創作追求和突破。近年來,網絡文學中的非遺題材往往停留在知識普及層面,重視文化傳承,但忽略了文化創新,而《星回故里》展現了非遺技藝的創新潛力。主人公從傳統文化元素中獲得服裝設計的靈感,并不卑不亢地與國際時裝界展開跨文化對話,讓讀者通過服裝設計這一窗口,感受時尚文化與傳統文化相互交織的獨特魅力,以及兩者之間相互轉換的可能性。這一設定也為行業文增添了文化底蘊。
小說在具體的敘事手法上也多有探索和創新,以精妙的敘事邏輯編織出了深刻的現實肌理。小說以“五年記憶空缺”作為核心設定,采用現在與記憶碎片交錯進行的方式,打破了敘事時間的連貫性;通過支線構建出多重視角的交織,讓“自我”仿佛置于多棱鏡下,分別被星回自己和栗蕭里、故十方等人觀照;使反復出現的事物飽含象征意義,增強敘事詩性,AED、茉莉與水仙百合等意象隨著情節推進不斷被注入豐富的內涵;緊張的沖突與舒緩的日常自如切換,顯現出作者對敘事節奏的把控能力。在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中,這種對敘事的探索提升了作品的藝術性。
而罕見病設定是小說中的重要社會議題載體。星回所患的“時間錯位癥”取材于真實罕見病,作者借助這一設定探討了“病恥感”問題。當星回因病歷被上司威脅時,她公開病情的舉動,是對“異類標簽”的勇敢宣戰。書中設立罕見病研究中心、推動醫學提案等情節,并非主角光環,而是想傳遞對抗罕見病需要患者自我接納、家屬支持與社會資源介入的系統性理念,呼喚社會對特殊群體的正視與包容。這也體現出網絡文學對社會現實的深切關注和真誠反映。
沐清雨坦言,《星回故里》承載著她對情感堅守、社會包容與文化傳承的思考,創作契機源于迪奧“撞款”馬面裙事件帶來的觸動,以及母親用縫紉手藝傳遞的溫暖記憶。整個創作過程讓她深刻體會到:“所謂‘行業文’的專業性,從來不是術語堆砌,而是深耕領域的真實呈現。初稿中情感轉折的刻意、非遺細節的欠缺,都提醒我創作需要永遠保持精進。”對創作者而言,最好的堅守,是對情感的真誠、對社會的關注、對傳統文化的敬畏,更是永不滿足于當下的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