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浴血榮光》—— 唱響建軍大業的青春戰歌
電視劇《浴血榮光》海報。
資料圖片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浴血榮光》在熒屏熱播。作品緊緊聚焦從1927年南昌起義到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這8年間的革命歷程,在視野宏大、敘事細膩的影像中,彰顯雄健剛毅、豪邁澎湃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
《浴血榮光》開篇敘事緊湊,從徐特立與徐篤本父子在長沙火車站的生死訣別起筆,還原了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的白色恐怖,繼而引出毛澤東同志在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痛陳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共產黨人的罪行……寥寥數筆,交代出武裝反抗的緊迫性,一味地妥協甚至投降只能換來無情的殺戮。緊接著,作品詳細展現了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指揮南昌起義的過程,梳理共產黨人為何要反抗的歷史邏輯。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開完這第一槍之后又發生了什么?這是《浴血榮光》著重表現的歷史縱深。作品緊扣建軍歷史與建軍路線,二者可謂一顯一隱,文武相彰。作品不是簡單羅列歷史事件,而是高度提煉,繁簡相宜。比如對毛澤東領導的“三灣改編”就交代得非常細致,引出黨領導軍隊這一重要原則的必要性,也讓普通士兵明白了為何打仗、為誰打仗的根本問題,而同時期的蔣介石、白崇禧、唐生智等國民黨軍閥則勾心斗角、相互傾軋,高下立判。在隨后井岡山會師、轉戰贛南閩西以及五次反“圍剿”中,凡是實事求是地遵循了毛澤東提出的軍事路線,人民軍隊就能絕處逢生,而不切實際盲動則往往危險至極,軍事路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浴血榮光》通過生活化、情感化的敘事,讓革命領袖和將領們的形象可感可親。比如,何挺穎犧牲后,毛澤東在雪夜脫下自己的棉衣為他穿上,現場的戰士與百姓無不動容;再如朱德與陳毅兩人為了一雙布鞋反復推來推去,都想讓給對方穿的場景,讓人既感動又欽佩。作品中,既有革命領袖在血與火的淬煉中日漸成熟的雄才大略,還有盧德銘、王爾琢、陳樹湘、林家兄弟這些年輕的革命者們用生命書寫的英雄頌歌。新的歷史發現與新的細節再現,讓觀眾產生追劇沖動,年輕的網友將這部劇稱作“青春戰歌”。
影像風格是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重要組成。在《浴血榮光》中,陳力導演延續了其真實厚重、沉郁激越的影像風格,讓影像深度參與敘事。比如,標志性的戰爭大場面依然氣勢雄渾壯闊,不論是南昌起義的城市暴動,還是三河壩阻擊戰、井岡山叢林游擊戰,戰斗場面都震撼人心;毛澤東在湖南兵工廠和工農兄弟一起鍛造武器,背景里鋼鐵熔爐紅光四射,充滿油畫般的力量感和造型感,也寓意人民軍隊就誕生于工農之中。另一方面,關于家的影像則充滿溫馨,楊開慧帶著三個兒子在巷口與毛澤東依依惜別的場景,裁縫林育才一家在一起縫補衣裳、做糖油粑粑的畫面,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柔情。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浴血榮光》相比以往同類作品,在敘事視角與美學表達上有所創新,不僅再現了人民軍隊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歷史,更深入挖掘黨的建軍路線蘊含的人民立場,是融思想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的作品。
(作者單位: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