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畢節
畢節人將天麻奉為天寶,將家園比作天上仙境,將傳說一傳再傳……天上畢節,定有神仙般的人和神仙般的日子。
一
去貴州畢節之前,我一直以為天麻是從深山老林石頭縫里擠出來的。直到我走進畢節七星關區拱攏坪林場,親眼見到當地農民徒手刨挖埋在林下松軟泥土里的天麻,輕而易舉就刨出很多形如土豆的疙瘩。可怎么沒見天麻的葉、干、根呢?胖乎乎的個頭,不可能在地下獨自憨長吧?“你猜對了。”正在刨天麻的羅大姐抬起頭來,“天麻無葉無根,不用施肥,不用打農藥,在林下就可生長……人種天養,曉得不?”
人種天養——多么精妙的概述。不需要操弄播種、栽培、施肥、除病蟲害、收割等繁雜工序,種植天麻只需要將授粉菌種放在林下陰濕、腐殖質較厚的地里。它從地里冒出的莖上,也只長用于繁衍后代的花朵,供蜂蝶、人工授粉。由于其植株形狀奇特,像從天上射到地里的箭,故又名“赤箭”。天麻就這樣在林間悄悄生長、默默奉獻,展現著生命的神奇。
山民把天麻當成林下金疙瘩,它為烏蒙山區的人們帶來觸手可及的福祉。當地人告訴我,2024年畢節天麻林下種植面積達25萬畝,產量7萬多噸,產值40億元,戶均增收1萬多元。
為讓“藥食同源”的天麻發揮更大效益,畢節人還開發出天麻鮮花餅、天麻菌湯包、天麻玉竹茶等各色產品,豐富了增收渠道,也為“黔地無閑草、遍地皆靈藥”的貴州增添更多魅力。畢節因此被稱作“天麻之鄉”。
我問,在別的地方為什么就見不到林中天麻呢?羅大姐哈哈一樂:“這里是‘天上畢節’。山不高不矮,氣溫不高不低,濕度不燥不悶,可謂人間仙境,正適合‘仙草’。”
畢節人將帶來福祉的天麻比作天降之物,還賦予它神奇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期,烏蒙山密林深處居住著一個勤勞勇敢的彝族部落。有一天部落首領突然身患重病,上天被山民的祈禱感動,派一匹天馬將靈藥送到人間,播撒到原始叢林中,治好了首領的疾病。出于感恩,山民將這種靈藥命名為“天馬”。隨著時間的推移,彝語中的“天馬”漸漸衍化成今天的“天麻”。
此外,據當地志書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途經烏蒙山一帶時,將士因不適應當地氣候上吐下瀉。當地彝族首領濟火向他們支援了可以治愈瘴氣的“神草”天麻,為諸葛亮平定南中作出貢獻,濟火還被封為羅甸王。
畢節人將天麻奉為天寶,將家園比作天上仙境,將傳說一傳再傳……天上畢節,定有神仙般的人和神仙般的日子。
二
在畢節,當地人還將絕壁上修鑿的溝渠稱作天渠,天渠里流淌的水被稱作天水,把戰天斗地的英雄視為天使。
畢節多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溝壑縱橫,絕壁叢生,山間溪水都順著深谷溶洞流進河里,缺水問題嚴重。在七星關區生機鎮,這種地形尤為明顯。“生機大地山連山,遠望大河喊口干。缸里沒有三碗水,既愁吃來又愁穿。”一首順口溜道出當年生機人的心酸。
為改變貧窮命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機人在懸崖絕壁上展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抗爭。懸崖上,他們用繩子吊在空中打炮眼、裝炮、點炮;工地上,他們連鞋都沒有,赤著腳在亂石中撬釬、打錘、砌石;他們穿著單衣薄裳,有的還破了洞;每天兩頓苞谷飯填不飽肚子,就用野菜野果充饑;沒有房子就搭茅草屋,沒有炸藥就自制炸藥;怕耽誤時間,修渠隊干脆吃住全在山上……
留下來的一幅幅黑白照片,見證著當年鑿渠人艱辛、危險的勞動場景。“崖當房,石當床。為引一渠救命水,不怕死來不怕傷。三十晚上不下站,初一早上接著干。”這首至今流傳的歌謠,是當年生機人戰天斗地的寫照。
經過10多年的頑強拼搏,生機人鑿出衛星、高流、躍進等10條絕壁天渠,總長百余公里,修建了小峨峰、羅圈巖等8個水庫,總庫容達154萬立方米。在生機鑿渠精神的激勵下,截至1982年,畢節全域修建水渠達553條1133公里。
幾十年來,一條條絕壁天渠潤澤著這方土地。如今過上小康日子的畢節人從未忘記前輩的付出。在生機鎮,人們建起天渠陳列館,英雄們的事跡歷久彌新,滋養、激勵著一代代自力更生、百折不撓、無私無畏的畢節人。
陳列館內,指著修渠烈士徐榮當年的黑白照片,當地人告訴我,鑿渠人就像從天而降的天使,庇佑、造福于這方天地。掛在絕壁上的天渠,是英雄們親手打造出來的,流淌在天渠里的天水,也是英雄們用手“捧”來的。
在天渠上走了一段距離后,我再不敢往前。那望不到底的萬丈懸崖,那懸在頭頂的峭壁兇石,那只能放得下一雙腳的渠埂,令我腿腳發軟,掌心冒汗,呼吸也急促起來,感覺自己懸在半空。幾次試著往前邁步都失敗了,恐高令我不得不往回退。當年,修渠人吊在這壁立千仞的崖壁上鑿渠,就沒有害怕過嗎?我想,他們的膽魄,應當是源于心中裝著一方百姓。
三
晚上回到畢節市區,興許是受絕壁天渠的“洗禮”所致,我久久不能入眠,于是讓當地朋友帶我去“考察”夜市上的美食。
在一家不起眼的店鋪里,店主人向我們推薦起店里的特色脆哨面。說實話,面跟平常吃的沒兩樣,但拌在面中的油亮脆哨讓人稱絕——酥中帶香,香中帶咸,咸中帶甜,甜中帶麻,麻中帶辣……調動無數溢美之詞,也不能精準表達味蕾的感受。
店主介紹,脆哨制作不易,需經過多道工序,包括精選豬肉、切成肉丁,然后腌制,隨后加入甜酒、白酒、生抽、陳醋、花椒、辣椒、陳皮、香葉、黃糖等10多種佐料,在熱鍋中熬制、翻炒等。熬制、翻炒的火候,下佐料的先后順序,都要拿捏得當,不然炒出的脆哨色澤差,脆度弱,味不香。
畢節人“無哨不餐”。糯米飯、洋芋粑、腸旺面、老素粉、涼米皮、家常菜,無一不加脆哨。談起脆哨,畢節人總是流露出親切與熱烈,不論下酒還是下飯,或是佐以一碗素面,那小小的脆哨有酥、有脆、有軟、有香、有甜、有咸,實在是美妙無比。它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承載著畢節人的三餐四季、煙火人間。
一碗回味無窮的脆哨面下肚,又令我百感交集。當年絕壁上鑿渠、連苞谷飯都填不飽的英雄們,要是能捧一碗脆哨面,該多好?今天能有這碗清香酥爽的脆哨面,托的是前輩的福啊!
已離開畢節數月,可烏蒙山區的一切都讓我難以忘懷。那道超凡的美食,那棵神奇的“仙草”,那片美麗的景致和那齊天的壯舉,足以讓我將畢節與天聯系起來——天上的畢節,是上天恩賜的山水,是上天寵幸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