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文學: 黃土地上的生命詩學
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西北黃土地孕育了獨具特色的西海固文學。20世紀后期,寧夏文學創作進入繁榮發展階段,其中西海固作家群體的崛起尤為引人注目。自1998年“西海固文學”概念正式提出以來,該地區作家作品屢獲國家級文學獎。在新時代語境下,西海固文學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傳承,獨特的文學創作風貌,在當代文壇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文化標識與時代精神特質的文學現象,譜寫了黃土地上文學西海固的生命詩篇。
文化土壤滋養了西海固的文學創作群體
在當代中國文學現代化發展的歷史圖景中,西海固文學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傳承脫穎而出。這里不僅完整保留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更延續了深厚的社會風俗傳統,為西海固文學的創作提供了不可復制的文化資源。從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半山-馬廠文化”遺存,到作為古絲綢之路與西域文化、邊陲文化的重要交匯點;從現存六個朝代的長城遺址,到秦始皇、漢武帝、宋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等歷代帝王在此留下的歷史足跡;再到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在西吉將臺堡實現的歷史性會師,這一系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滋養了棲居于此的西海固人民。2011年,西吉縣榮獲了首個“文學之鄉”的稱號即是明證,文學在黃土地上蓬勃生長,使其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中一個獨特而重要的區域樣本。
西海固地區培育出了一批在文學創作領域具有專業造詣和突出成就的人才。這些創作者通過勤奮求學跨越城鄉鴻溝,進入都市后,其文學創作自然流露出超脫功利的心態,真摯地表達了對國家的深厚情感。該地區涌現了以石舒清、郭文斌、馬金蓮為代表的魯迅文學獎得主,以及楊梓、單永珍、王懷凌、馬占祥、楊建虎、林混等致力于詩歌精神探索的群體。還有于秀蘭、古原、王漫曦、火會亮、趙炳庭、了一容、張少強等作家,他們在堅守文學傳統的同時勇于創新,充分體現了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郭文斌散文集《中國之中》《中國之美》運用獨特的話語修辭策略構建認知框架,以鄉村生活為敘事載體,深入闡釋生命哲學命題,充分展現了其對中華傳統美學價值的深刻把握與獨到見解。石舒清小說集《底片》《九案》以及長篇小說《地動》,巧妙選取西海固地區的日常物件為引,運用截取歷史片段的簡筆勾勒方式,創作新時代反映地域文化歷史演變的文學作品。
文學就是西海固人民的生活。新時代的西海固文學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在艱辛的勞作之余將文學作為其重要的生活方式。西海固文學創作群體逐漸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大眾文藝”創作群體。今天的西海固文學,農民作家成為時代的領跑者,上到耄耋之年的老者,下到初出茅廬的青年,他們都在極盡筆力地書寫他們對生命的感悟、國家的感恩和民族的認同。值得注意的是,農民作家馬駿、單小花、曹兵、馬文菊、彥妮、王秀玲、凡姝等創作者在文壇嶄露頭角。其中,“90后”西吉作家馬駿憑借其散文集《青白石階》榮獲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該作品以“青”和“白”為人生之喻,展現了作者對文學救贖力量的感悟,以瘦弱之軀深情表達對這片土地和祖國的赤誠熱愛與感恩之情。
在當代社會發展顯著加速之時,西海固的時間似乎按下了快進鍵,呈現了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科技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在文化繁榮的背景下,這里涌現出一批具有深厚文化素養的文學愛好者與創作者,他們秉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定信仰,反觀西海固生態變化,反觀寧夏的地域文化,懷揣濃郁的家國情懷,為西海固文學傳統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時代內涵。這種創作實踐不僅豐富了西海固文學傳統,也為當代文學發展提供了獨特的文化視角。
移民地域構建了西海固代際相傳的文學思維
西海固以“五方雜錯、風俗不純、人地和諧、融合更新”的地域特征而著稱。從地理學視角考察,1953年設立的西海固回族自治區(由西吉、海原、固原三地組成)雖建制較晚,但其核心區域如原州、海城等地自古就是中原文明與邊塞文化的重要交匯點。“固原”一名源自“古原州”與“固原州”的音轉,寓“固若金湯之古原”之意,歷史上被譽為“八郡之肩背,三鎮之要膺”,除軍事屯田功能外,更承載著多民族遷徙與融合的歷史記憶。1982年國家啟動“三西”扶貧開發計劃(寧夏西海固、甘肅定西及河西地區)以來,這片長期與“生態脆弱”“生存艱難”“貧困落后”等文學描述相關聯的土地,成為脫貧攻堅戰略的關鍵區域,在此背景下孕育出獨特的西海固文學思維。
遷徙與融合磨礪了西海固創作者的文學意志。新中國成立后,西海固地區經歷了支寧移民、吊莊移民、易地搬遷移民、揚黃扶貧移民、生態移民等多種遷移模式,這種特殊的遷徙歷程,使得這里的人們在極度艱苦的環境中延續了中國傳統“傳幫帶”的技藝傳授模式。他們依托書院、期刊等傳統傳播載體,創新性地構建起代際傳承與多元文化交融的文學發展格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學西海固。
西海固地區獨特的文學創作范式為當代大眾文藝的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彰顯了新時代大眾文藝對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質的傳承與發展。以郭文斌、楊梓、火會亮、馬金蓮等為代表的西海固籍作家,他們均擔任過或正在從事編輯工作。創作之余,他們傳承并發揚了寧夏文學“傳幫帶”的優良傳統,致力于發掘創作新秀,悉心培育文學新人的工作。著名作家張賢亮在回顧其創作歷程時,特別感念《朔方》編輯楊仁山等人的慧眼識珠,正是這份伯樂之誼成就了其文學事業,也推動了寧夏文學的蓬勃發展。寧夏文聯及作協通過文學講習所、青年創作班、高級研修班等多種形式培養新生力量,孵化優秀作品,從而形成了寧夏各地區文學創作薪火相傳的鮮明特色。寧夏的《朔方》《黃河文學》《六盤山》等文學期刊始終踐行發掘新人、專業指導、培育本土文學資源的使命,肩負起魯迅先生所提出“過付的經手人”的責任。
作為寧夏文學的創作高地,西海固作家群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根基,將文化交融與文明傳承升華為獨具黃土高原特色的文學表達體系,深刻詮釋了對生命價值與人文精神的藝術追尋。這一文學現象可從三個代際相傳的作家創作實踐中得到印證。如老生代作家火仲舫,致力于西海固紅色文化的挖掘與整理,其《紅軍在西吉》《將臺堡會師前的往事》等作品系統記錄了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的歷史細節,生動呈現了西海固地區的社會變遷與鄉土風貌;中生代作家季棟梁《西海固筆記》這一具有民族志特征的長篇報告文學,采用實地考察與回訪的創作方式,深刻反映了西海固地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歷史進程;新生代的馬金蓮、馬慧娟、許藝等女性作家,則從文化深處思考鄉村振興背景下女性命運的變遷。西海固的作家和描寫西海固的作家們用現代性視野審視傳統文化,代代相傳,于堅守中創新,并通過文學形象進行藝術詮釋。
西海固文學傳統并不是現成之物,而是由一代代西海固人共同參與構建的動態過程,在與書寫西海固的其他地域的作家互動中,西海固文學不斷發展與豐盈,尤其是在表現新時代山鄉巨變的創作實踐中,展現出了傳承、包容、創新等鮮明特征,從而形成了具有新時代風格標識的文學思維方式。
鄉土話語孕育了西海固文學的詩意表達
西海固文學作為中國西部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創作實踐始終浸潤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在當代文學創作探索實踐中,西海固地區的人民在艱苦貧瘠的環境中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他們的文字間深刻內化了黃河文化中務實進取的精神特質。尤為可貴的是,即便在處理城鎮化進程等現代性議題時,西海固作家仍在其話語中深蘊鄉土詩意的獨特韻味。
西海固文學所呈現的鄉土特質并未停留于地域方言土語、社會風尚及民間傳說的表層書寫,而是融入詩意文學探索的創作實踐。馬占祥、安奇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詩人,于詩歌中追尋古典、探尋鄉土中負載的傳統文化,詩意地表達情感;凡姝、曹兵等農民詩人扎根鄉土,立足于熟悉的鄉土環境,在村莊與田野間表達個體生命體驗,展現農民群體的集體命運。西海固作家把創作的“根”深植于摯愛的黃土,以直面苦難的勇氣,用與生命共鳴的詩歌點亮生活,他們因而更親近包括人性在內的自然。了一容的生態文學作品以細膩筆觸描繪了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共生狀態,深刻展現了生命共同體的命運交織,對生命力的慨嘆無暇修飾,沛然而出,呈現出一種渾然天成的詩意。
西海固作家以其獨特的文學視角深入剖析了鄉土社會的建構過程,通過描繪山鄉巨變中的物質文明演進、社會制度轉型及農民心理嬗變等維度,深刻且全面地闡釋“鄉土中國”的文化內涵,并揭示其形成機制與變革動因。楊占武的《牧馬清水河》應被視為一部思考寧夏地域鄉土文化形成的散文集。作家全面展現了寧夏歷史演變中物質文化(如河流、山川及水窖、窯洞等)、制度文化(如馬政等)以及精神文化(如語言、宗教、道德、民俗、教育)等多層次的變革,并于其中探析寧夏歷史演變中地域變遷及鄉土性格的成因。馬金蓮的長篇小說《親愛的人們》則是一部以文學之美詮釋鄉土社會變革內因的作品。小說描繪了西海固地區從脫貧攻堅到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氣象和鄉村氣象,世代鄉民所秉持的質樸品性、善良本質與生活智慧在鄉村經濟社會變革中呈現的深層倫理、道德之變,全面展現了西海固充滿詩意的地方風情和風俗特色。
總之,西海固文學作為內涵豐富的文學現象,在新時代文學的創作實踐中,展現出了獨特又多元的創作格局與藝術創新路徑。質樸而熱愛文學的西海固人通過代際傳承的方式不斷豐富本土文化底蘊,探索“感恩”“認同”“生命”“使命”“鄉土”等文學創作主題。西海固文學及其所代表的寧夏地域文學所蘊含的獨特詩性特質,為跨媒介藝術改編提供了優質的文學素材,電視劇《山海情》藝術化地再現了西海固生態移民工程的社會圖景與地域美學特征;劉苗苗執導的影片《六谷兒》則深刻詮釋了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民群體對文化精神的詩意追求。西海固文學不僅照亮了寧夏大地,其影響力更輻射全國。西海固的基層文學創作者們亦將繼續用勞動者腳步,行走在六盤大地,按照生活的樣子創作各種各樣的作品,表達他們最赤誠的生命感悟。
(作者系寧夏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