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禹《留戀的張望》:墨香深處遇故人
《留戀的張望》是作家、詩人、《北京日報》原副刊部主任李培禹新近出版的人物散文集,書中收錄了作者與王洛賓、臧克家、李濱聲、劉紹棠、浩然、喬羽、于藍、李雪健、趙麗蓉、韓少華、梁衡、張中行、凸凹、李迪、金波等18位文化名家的交往故事。
這部散文集取名《留戀的張望》,是對與之交往的文化名家的恩師、摯友、同道老友的深情回望。其中深深觸動我的,是作者在文中展現出來的對人生的深切感悟與對藝術創作的理性思考,有溫度,有深度,有高度,閃耀著人性的溫潤光澤與理性的智識光芒。
作者在《從記者到作家,從高原到高峰》一文中,談到什么是好記者的問題:“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一個人民的記者必須是有情懷的,一是家國情懷,秉持正義,為人民鼓與呼……再有,就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記者,還應該有一種文學情懷,這是所有寫作者記錄時代、悲憫人生、忠于生活、歌頌真善美的基本要求。”這是他作為記者、編輯、作家的職業理想,也是他長期踐行的職業追求?!读魬俚膹埻防镉涗浀亩嗍堑滤囯p馨的藝術名家,他們抱持著深厚的家國情懷,把藝術創作的根深深地扎在眷戀的大地與熱愛的人民之中,記錄時代、弘揚人間正道,創作出深受大眾喜愛的藝術精品,與人民結下難以割舍的深情厚誼。“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藝創作理念,在文集中俯拾皆是。被譽為“全世界華人的偉大歌者”的老藝術家王洛賓,生于北京、長于北京,青年時代離開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投身西北戰地服務團,鐘情西部民歌,一生搜集、整理、翻譯、編配西部民歌,成為“西部歌王”;“為農民寫,寫農民”的人民作家浩然,十幾年里扎根三河農村定居“泥土巢”,邊搞創作邊實施文藝綠化工程,“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培養出眾多的農村作者,付出了滿腔的心血”;著名報告文學作家李迪,到永和黃河灣采風,一去就愛上了那里,深扎永和68天,走遍了只有一個紅綠燈的小縣城,和街邊修車師傅李永寧、開著“三蹦子”收購廢銅爛鐵的殘疾人劉書祥、靠賣饃供養3個大學生的李發杲、快遞姐馮琴、賣粉條的大個兒、點豆腐的劉三、養驢的海云、唱道情的劉老漢等都成了朋友,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永和人家的故事》。
這部散文集披露了不少獨家往事,還有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書信及曲譜等手稿,涉及的文化名家,涵蓋文學、影視、音樂、繪畫、教育等多個領域,這些珍貴的資料,向世人展示了文化名家鮮為人知的一面,更為學術研究、藝術再創作提供了真實、鮮活的素材。在《趙堂子胡同15號的思念》中,作者詳細記述了著名詩人臧克家對他的教誨與恩澤。從少年時叩開了趙堂子胡同15號的門,李培禹就成了臧老家可以登堂入室的小朋友,開啟了他們長達30多年的親密交往。94歲高齡的臧老給李培禹寫信時說:“我們初識時,你才十八九歲,光陰過客,去的太多,我親筆寫信時少,因為想念你,成為例外……”這是一段多么深厚的忘年情誼啊!《從延安出發的銀幕征程》講述作者與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于藍的交往故事,2015年,作者曾采訪過94歲高齡的“大姑”于藍,聽這位人民藝術家講述延安、講述電影、講述愛情、講述人生,《革命家庭》銀幕內外的故事,于藍與陶承,“一本書、一部電影、一位主人公、一位人民的藝術家,這生活中的真實故事,令人動容”。讀到于藍一得到消息便立即啟程趕往長沙郊外馬坡嶺老干所看望陶媽媽并為她親手縫制“開襠式”褲子的情景時,我淚不自禁!《雪落無聲一品紅》講述“認認真真演戲,清清白白做人”的人民藝術家李雪健,其中披露了一個細節:在電影《楊善洲》中,李雪健飾演主人公,他說他的靈魂得到了一次凈化,并在內心承諾,“如果獲獎,要把獎杯捐給老爺子”。電影獲獎了!“出門前收拾獎杯,雪健說‘提名獎,有點遺憾,就不拿了吧。’可他卻把因提名獎得到的一萬元獎金也裝進信封,和那4座獎杯獲得的獎金一起捐給楊善洲的后人。”
求學、從業,作者半個多世紀都在和文字打交道,我想,文字、文學一定是他重要的精神家園吧。他耕耘其中,奔忙其中,也樂在其中。閱讀時我們會發現,《留戀的張望》的文字,極為好看,除選題敏銳外,遣詞用句、錘煉語言都非常講究,頗見功夫。他的文字,親切生動,幽默風趣,畫面感強,有如和讀者面對面聊天,“不大的縣城,一個陌生人,一口京腔的紅衣老頭,見天個出現在街頭村口”;他的文字典雅押韻,對仗工整,富含詩性的美,給人帶來閱讀的審美享受,“又是一年相思雨,又是五月槐花香”;他的文字,修辭練字講究,為表情達意,《把鄉愁寫進讀者的心里》上下兩篇分別用“長義凸凹”“凸凹長義”做標題,真叫精妙!他的文字,用心用情,情透紙背,《著名散文家韓少華去世》,600字的短文,在讀者中引起廣泛共鳴,冷靜克制的一段文字,涌動著作者對老師的一片深情!
由于工作關系,我和培禹老師曾有過近距離接觸,每一次接觸,都被他的率真、樂觀,“一團火”精神所感染。作為后輩晚學,對李培禹老師的為人為學為文,我充滿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