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游》:在性命與自由之間選擇的可能性
《洄游》緣起于爺爺生前講給我的故事。
在長春周邊某個農村的水泡子里,有個村民路過,看見一條大魚擱淺其中。這條魚實在太大,此人便騎在大魚背上,魚不知道是被激怒,還是恰好水位變高,就一拍尾巴從他身下游走了。
能讓人騎在背上的淡水魚本就不多見,故而對我而言,這個故事特別神奇,總是念念不忘。后來了解到西伯利亞人捕鰉魚的故事,順著一查,發現鰉魚因清廷打牲烏拉貢捕而風行一時,于是我就很關注地搜集了些歷史資料。
附近地圖上有很多“黃魚圈村”,我推測這里也可能是清朝打牲烏拉捕打鰉魚的遺跡。從一百多年前到現在,松花江的流量變小了,黃魚圈里本來闊大的水域,也變作了地圖上不起眼的藍色小點。盡管如此,我仍然遐想不已,想看看是否和史書里一樣。
于是去尋訪當地,發現這里遍地都是連通松花江的水流, 還有已成了淺湖遺跡的水稻田。被樹圍攏的泡子,深的改建為魚塘,淺的用來放牧鵝鴨,我記住那里的地貌,在小說中還原。
遺跡對我來說很有吸引力,對一個制度如何興起、衰退到消亡,我更關注消亡以后的部分。似乎可以通過它看見一點真實的幻影,讓我在短暫的生命中,不至于對從前發生的事懵然不知。
在我試圖構思小說中的鰉魚部分時,我在溥儀自傳中發現他住在長春后,會犒賞鰉魚給軍隊,便覺得這部分也有文章可做,可以讓情節從農村延伸到城市。于是小說的另一條線,就選擇在偽皇宮中發生。
小說很多部分取材于歷史,拼湊了很多遺跡,但目的不是為了還原真實的場景,主要是借歷史的氛圍去推想時人在性命與自由之間的選擇的可能。這種推想,我希望亦能延伸到現今的生活中,能讓我有所堅持,有所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