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2025年第3期 | 王族:諺語勸(節選)
1.最短小的文學
在很多年后,諺語仍然像最初被說出一樣,具有創世般的力量。諺語永遠都不會過時,很多事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可以被一句諺語所容納。相比之下,諺語最多的地方是人與天地一同呼吸的草原,有一句“人心在天地間,草原在諺語里”的諺語,淋漓盡致地將草原和諺語的關系說了出來。諺語隨處可見,使用諺語者也并非只在草原,但在這一句中,卻將草原和諺語放置在統一語境中,呈現出了鮮明的地域特色,讓人覺得只要心靈貼著呼吸,雙腳站穩大地,然后就有一句諺語在等待著你,讓你做出頗為準確的判斷。
諺語是最短小的文學形式,也是最具現實意義的詩歌。正如“舌頭沒有骨頭,但比鐵還硬”一樣,諺語往往從生活感悟中得來,然后在民間流傳開去。諺語因為短小,很少被單獨運用,只是在文學或口頭表達中被引用。雖然如此,諺語的作用卻不容忽視,常常猶如倏然閃爍的光亮,讓人們的目光清澈洞視,內心幡然醒悟。諺語短則為一句式,譬如“馬蹄急行千里”“物離鄉貴”“一個心容不下兩個愿望”;長的則為兩句式,譬如“木頭再粗也會被水沖走,水桶再小也能把水裝下”;還有略長一些的句式,但仍然為兩句對仗,譬如“打仗時,我若是率眾逃脫,你們可以砍斷我的雙腿;戰勝時,我若是把戰利品揣進私囊,你們可以斬斷我的手指”;等等。常見的諺語以其工整、對比和互換的形式,達到警世和醒悟目的。其語言、意象和文本,都頗具詩意特征,但同時又將具體事物內化,極為精準地表達出哲思、教誨、勸誡、指引和感悟作用,最終達到精神冶煉和心靈滿足。譬如“去吹別人的燈,會燒了自己的胡子”“偷來的馬會迷路”等等,就是典型例證。
每個民族都創造了諺語,并在生活中成為自我檢視標準,亦成為行為指南。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其生存和心靈無不貼近天地,所以經常會出現“眼睛能看到的地方,牛羊和馬一定能到達”“馬馱著身體行走,鷹帶著眼睛飛翔”“有院子就有柵欄,有草原就有羊群”一樣的諺語。而沉迷于田園農歌的農耕民族,則有“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日常準則。至于漁獵、手工、農業、醫療、家庭、愛情、飲食等等,則有“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行百里者一半是九十”“早起的人光陰好”“掛羊頭,賣狗肉”“病不瞞醫”等等,都有其廣義和狹義模式,被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程度地使用。
以漁獵著稱的鄂溫克族,擅長用白樺樹皮制作各種生活器物。有一個傳說,很早以前有一位鄂溫克族老獵人,看見一棵白樺樹的皮裂開并起卷,便將那樹皮帶回制作成家用小盒。人心欣悅,生活安寧,便會用諺語來吟歌頌贊,鄂溫克族在這一點上也不例外:“夏天穿魚皮,冬天穿狍皮。穿滑雪板狩獵,坐樺皮船叉魚。”從此后,鄂溫克族人開始用薄石片剝下樺樹皮,用于制作各種生活器物,不失為一大創舉。鄂溫克族諺語“凡有煙火的地方都有人”“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廣”,生動詮釋了鄂溫克族人的安身立命之道。說來有意思,鄂溫克族人生存之地的白樺樹都長得修長筆直,樹皮上開裂的斑駁紋眼,像一只只憂郁的“眼睛”。人們走近白樺樹,都會下意識地凝視那些“眼睛”,那一刻的白樺樹似乎通過那些“眼睛”在看著人,人則在內心浮想聯翩。在錫林郭勒草原的一片樺樹林邊,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喜歡上了一位姑娘,他向姑娘表白后遭到拒絕,便找姑娘的父親希望能幫他說好話。不料那姑娘已經愛上了另一個小伙子,和那小伙子去樺樹林里約會了。小伙子不甘心,姑娘的父親說“姑娘愛上小伙子,心會比風快”,這不是大事是什么?小伙子賭氣去找那姑娘,在那片樺樹林邊看見兩個卸落在地的馬鞍子,他知道那是一種告誡:“看見樹林邊的馬鞍,外人不可進去打擾。”但他太過于沖動,要把那姑娘從他人手里奪回來。就在他要進入樺樹林時,一抬頭看見樺樹上的“眼睛”,不由得停住了腳步。此事亦印證了鄂溫克的一句諺語“風再大,山嶺也不會搖晃”。那小伙子猶豫了一會兒,終于在那雙“眼睛”的注視下,轉身默默返回。
哈薩克族銘記祖先的方式,一直用諺語表達。譬如“不知道七代祖先名字的人是孤兒”“別忘了祖宗事業,別扔掉舊皮窩子”。阿吾勒(部落)是哈薩克族的精神依靠,人們至今仍保持濃厚的阿吾勒觀念:“阿吾勒里有一家挨餓,所有的人家都將挨餓”“鄰居向鄰居借油鹽柴米,部落向部落求親迎娶”。人們在初次見面的場合相互介紹時,都會說出自己來自哪個阿吾勒,此舉再次證明作為哈薩克族,要牢記七代祖先的名字。哈薩克族有一個忌諱,不能把馬鞭子帶進氈房。他們騎馬去找別人時會遠遠地下馬,而不是到氈房跟前才下馬,因為只有奔喪才會騎馬到門口。他們下馬后會把馬鞭子放在門邊,這是更嚴肅的舉動,因為只有挑戰或要打架,才會提著馬鞭子進入氈房。客人做客至天色已晚,主人會遵照諺語“如果在太陽落山的時候放走了客人,那就是跳進大河也洗不清的恥辱”之教誨,要考慮客人晚上的住宿。這時候,他們會對客人說“你的馬鞭子已經累了,讓它在我的氈房里睡一夜”。客人為主人的熱情感動,道過謝后把馬鞭子拿進氈房,但仍然會謹慎地把馬鞭子放到身后,不會在主人面前晃來晃去。正是因為諺語在生活中有這樣的教誨和恪守,哈薩克族便產生了另外的與生存至關密切的諺語“祖先留下的財產,一半是給客人的”“只要沿途有氈房,你走一年也餓不著”。但是草原上的哈薩克族牧民懂得“別人給的飯能飽一天,自己勞動得來的能飽一年”的道理,所以他們“哪怕翻過九個山岡,蹚過九十九條河流,走過九百九十九條道路,也要把牛羊趕到牧場上”,讓它們吃上青草,喝上雪水匯成的溪水,在秋天膘肥體壯,以保證一年的放牧有所收獲。而諺語“走過的路還給大地,留下的記憶溫暖身心”,再次說明一年在外的放牧,是牧民的情之所寄,心之所系。至于“一勺勺積累的東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則表現出哈薩克族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勤儉精神。同等情景還有維吾爾族諺語“吃剩的馕渣子,要留給鳥兒”,亦是一種美德,讀來讓人內心溫熱。
諺語之要義并不僅限于言說,更重要的是對生活起到作用。有牧民趕著駱駝穿過戈壁去草原時不幸迷路,后又遇到難題——水袋不慎被駱駝刺劃破,里面的水漏得一干二凈。大家都一籌莫展,年長的牧民說,等到中午最熱時,看看駱駝的反應,它們在哪里臥下,哪里就有地下水。到了酷熱難當的中午,駱駝們果然擠到一個地方臥了下去。他們把那個地方挖開,不一會兒就滲出了水。這句話被傳開后變成了諺語“駱駝在哪里臥下,哪里就有地下水”。后來的人但凡被困于戈壁中,照著這句諺語去做,便解決了缺水難題。
游牧和草原都沒有老去,有很多諺語猶如暗夜的風,仍浸潤著人們的心,讓人們知道腳下有路,更知道如何在那樣的路上行走,一直走到太陽落下的地方。
2.歷史的鑰匙
有很多諺語,從重大歷史事件中傳播至今,遂成為人們自我觀照和反思時的心中激流。“好諺語當鏡子,好教誨當眼睛”,就是典型例證。通常情況下,諺語在民間以口頭方式傳播,與習俗融洽契合,對日常生活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有一句諺語說:“手斷了腳在,身體垮了心在”,雖然用詞和言說方式頗為悍然,但沉重的生活又何時輕松過,所以這樣的諺語對應的,往往是人的生存態度。有了這樣的態度肩上就輕了,步子邁出時會容易很多。
在原始、封閉的草原部落里,存在著顯而易見的人與精神的共存事實。他們的血性和意志的形成,一定與所處的地理,所接受的文化,以及周圍的人和事有關。“羊群里的馬只會慢,馬群里的羊只會快”,“騎著馬的人想飛,背著石頭的人想停”,這樣的諺語,無外乎說明使命、擔當和際遇,都會變成人頭頂的明燈,讓人堅信天地萬物,互有恩澤。
歷史遺落在歲月中的鑰匙有不少,諺語一定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把。當人們需要開啟塵世迷霧,便隨口說出或取來諺語用之。譬如匈奴,他們在歷史上曾恣肆漫卷西域的諸多游牧民族。匈奴活躍時期,猶如從雪山上涌下的雪水,渴望讓自己匯入世界的大水庫中去,并渴望由他們建立水上樂園。雖然匈奴在歷史中被視為“蠻族”(英·湯因比),但他們卻有著勇敢無畏的精神。有諺語“刀子過來頭割下,不死就是這個活法”,把遙遠歷史中變得模糊的匈奴,拉到了清晰可見的眼前。一位匈奴與一位趙國士兵打仗。匈奴上身著獸衣,下身穿胡褲,騎乘矮馬,行動起來頗為利索。而趙國士兵身穿甲胄戰袍,駕著戰車,動幾下顯得緩慢笨拙。拼殺中趙國士兵的戰車壞了,匈奴便停下等趙國士兵修理戰車,趙國士兵良久修不好,匈奴便對其幫忙,直至修好后再戰。此事與草原上的一句諺語極其相似:“只有等獵物伸出頭,才知道你的箭術好不好。”另有一事,一位匈奴受主人之命,欲過河去對岸的部落行刺。守河的匈奴將其攔住說,我守河多年無一人過去,你若過河我便會被殺。行刺匈奴說,我去干一件關乎匈奴命運的大事,你若放我過去便是大功。守河匈奴仍不放行,行刺匈奴便將要干的大事對其如實告之,并向守河匈奴強調,先前只有他和主人知道此事,現在你是知道的第三人,望你保密。守河匈奴思考片刻,渡船將行刺匈奴送至對岸,返回行至河中央,他回頭對行刺匈奴說,你放心前去,從現在開始知道那大事者,仍只有你和你主人二人。說罷,跳河溺亡。
西域的龜茲,在巴音布魯克草原一隅,每年杏花開放時,舉國上下皆聞杏花香氣,故有“杏花龜茲”的美譽。在《大唐西域記》中,龜茲王國另有屈支、丘茲、屈茨等名。龜茲人喜歡小乘佛教,潛心研究,感悟戒律儀軌。龜茲王國曾發生過一件事,某一日,龜茲國王通知弟弟他欲出游,在此期間由弟弟處理龜茲國事務。弟弟萬般推辭皆不成,便無奈應下。龜茲王出行之日,弟弟送他一個密封金函,請求在他返回龜茲后才可打開過目。龜茲王欣然去游山玩水,樂不思蜀。待龜茲王返回龜茲,人人皆說其弟趁他外出,潛入宮中淫享諸妃。龜茲王下令抓來弟弟欲治死罪,弟弟說,王兄出門時,弟送一金函,現在請王兄打開。龜茲王開啟那金函,見里面有一男性生殖器。弟弟如實告之,他深恐有人挑撥是非,故在王兄出門前便已割勢自明。“時間在走,人心在變”,龜茲王扶弟弟而起,一時無語。玄奘到龜茲后聽聞此事感慨萬千,他認為龜茲王弟弟所作所為,正是佛家的“得失無謂,心無增減”的態度。至于龜茲王弟弟對此事是否持“緣聚緣散,緣起緣滅,一切都是天意”“他人的煩惱、過失是外緣”等佛說觀念,他一言不發,外人不得而知。之后,玄奘與辯機撰寫《大唐西域記》時,將此事寫了進去,并補了一筆:“后王弟遇五百頭牛,將被閹割,他遂買下那五百牛,免其受辱。”佛家諺語說,“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今后種種譬如今日生”,龜茲王弟弟的“是苦而不言,是喜而不語”的大善之舉感動了佛,佛于是施法讓他生殖器復生,與先前無異。但此后,他再也不踏入王宮一步。
……
(未完,全文見《十月》2025年第3期)
【作者簡介:王族,甘肅天水人,現居烏魯木齊。供職于新疆作家協會, 系中國作協會員。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中國作家》獎、三毛散文獎等。著有長篇小說《達坂兵》《狼蒼穹》、小說集《狼殤》、散文集《食為天》《最后的獵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