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茶的際會
    來源:解放日報 | 松三  2025年04月07日09:18

    上一個初夏,第一次見馬寬。到了今年的初春,又一次見馬寬。

    兩次相見,都是因為茶。馬寬說,現在與我相識的人,基本都因茶的際會。

    馬寬是個年輕的茶人,家住徑山村。徑山有徑山茶,這幾乎是為人所熟知的。日本茶道自宋代從徑山寺流入后千年燦然,源頭徑山茶宴隨著徑山寺式微幾乎消弭,幸好茶本身如一縷絞不斷的水流。在今日徑山,茶,將沉寂于歷史的徑山茶文化重新點亮,也成為了徑山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上到寺中,還有好長一段山路,竹林、茶田,車在崎嶇的山道上行,偶爾遇見扛著鋤頭的當地人做活。他們多走縱向的那條古道,上山下山,省去不少路程。

    馬寬的祖母在世時,也走這條古道上山采茶。那時候,每逢采茶季,祖母天不亮就出發。徑山茶多長在高山上,山高路陡,走走要一個小時,腿腳要好,氣力要大——要背茶葉下山來。

    馬寬這樣說,我便想起老家深山之中的野茶。散落的茶株,默不作聲藏身于密林之間。這樣的茶,看起來大多為自己而生,而不是為我們采擷而生。在很小的年歲里,我一度分不清茶樹來自人工還是自然。但每年春日,祖父輩在昏黃的燈下揉捻出的茶香飄蕩在破舊的老屋中,心中隱約明白,這應當是一份饋贈。

    馬寬家的炒茶師傅走來,他姓楊,個子高瘦。楊師傅和我父親一般大,他和我父親最像的地方,是手上捧了個茶杯。杯中泡著徑山茶,看起來平凡的綠茶,卻如一蔬一飯般不可或缺。楊師傅舉了舉手上的杯子,說,自己家的茶,自己炒的茶。

    楊師傅是徑山茶工藝里目前年紀較大的一批師傅之一,這批師傅,也是目前徑山茶制作的主力隊伍。接下來,要看年輕人的了,但炒茶辛苦,徑山茶的季度又短,年輕人有自己的顧慮和難處,和馬寬一樣回來做茶的少。

    時間倒推四十七年,楊師傅是個十八歲的小伙子。那時候,他還住在徑山寺旁的村子里。靠山吃山,高山種著番薯、玉米,稻米也是珍貴的,要吃上白米飯,需要到常樂鎮鎮上買好運到山下,再挑上來,其中一段,便是馬寬的祖母走過的那條古道。

    茶是一點生活的逸事,茶也是一種傳說。記憶里不遠處那座黃墻烏瓦的小廟,據說歷史上曾輝煌無限。因為它,徑山這里的茶曾東渡到日本,成為日本的茶道始祖。據說原來寺中有一口三萬六千斤的大銅鐘,還有琉璃燈、菩薩像……都是傳說,小時候,楊師傅和玩伴跑到山寺中,試圖尋找一些遺跡,無果。

    逢年過節,小小的寺廟中還是熱鬧的,方圓幾里的山民趕過來,在這寺中祭拜、祈福,茶水也象征性擺在供桌上。寺廟日漸傾圮、縮小,寺中僧人只三兩,過了不少時日,附近兩戶居無定所的人家搬了進去,從佛祖這里尋求一點現實的護佑。

    后來呢?后來,政府開始大力推廣茶產業,茶作為一種經濟作物,徑山茶又迎來一次歷史性的機遇。這一年,楊師傅十八歲,村子里選中兩個人學做徑山茶工藝,他是其中之一。

    楊師傅說,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茶。一方人和一方茶呢?楊師傅笑,當然一方人才能炒好一方茶!

    學炒茶,很難講。和現在是很不同的,現在有機器,可以控制溫度。十八歲時學藝的第一步,就是學會控制溫度。用的炭火,炭火比柴火穩定,一個人,一口鍋,鍋下一窩炭,鍋邊一把火鉗。這倒是不一樣,我們是祖父炒,祖母生火。父親、母親另外準備炭火,以備烘干揉捻后的茶青。炒茶是一家子的事。楊師傅反對,炒茶其實是一個人的事。

    哪里忙得過來?

    你錯了,當你越來越熟練時,一個人才是最好的,用什么火候,多少時間,火太旺了,蓋多少灰,別人的手,你是控制不了的。

    炒茶苦嗎?

    不苦。只是燙,燙的啊,起了一手水泡泡。一串串小燈籠一般,掛在手指上。等不及水泡好,又要炒,只好戳破口子用針線串起來,有時候這層還沒好,又長一層。長幾層就發現,方法不對,茶青翻動,溫度將水汽釋放出來,高溫水汽碰到手,“吹出”水泡。換個手法,把水汽揚到鍋外去,水泡就再也不長了。

    做茶就像練武功,不只是練,要琢磨的。勤快一些,腦子靈活一些。就拿揉捻來說,嫩的茶青嬌軟,等涼透了再揉,老的茶青硬戳戳,趕緊的。你說這些難嗎?不難的。

    茶香是怎么來的?

    本身帶的,好的茶人,就是要把這些看似神奇的味道給釋放出來。

    這也叫順其自然。

    馬寬坐在一旁只是笑。

    馬寬也是楊師傅的學生,楊師傅說,他是資質不錯的學生。但馬寬和他不一樣,馬寬和父親經營著這一帶最早的茶葉公司。楊師傅說,馬寬的首要任務是要識別得出好茶,這就夠了。馬寬忙著嘞。

    電話忙不迭。有茶客,也有到徑山村來參觀、體驗和研學的團隊。除了做茶,馬寬現在也是徑山文旅的負責人之一。對于他來說,徑山茶是文化,也是產業。

    到了楊師傅學藝的十八歲時,馬寬離開徑山,遠赴新加坡的大學念市場營銷和旅游管理。遠行前的夜晚,母親擔心馬寬水土不服,在他的行李箱里塞進一小包自家的茶。那些年里,馬寬遠離了徑山,卻似乎離徑山茶更近了。茶解思鄉之意,也聯結到當地的愛茶之人。同學、朋友……漸漸地,馬寬帶過去的茶多了些。茶好像一種隱隱的牽引,把馬寬的生命牽引向另一個方向。

    2011年,馬寬從新加坡回來后,先后在杭州的再生資源、制藥工程等行業工作。2019年,村里找到馬寬,說村里要組建文旅公司,希望他能回來幫忙。那一年,徑山村還完全不是現在的樣子,屋子破破爛爛,道路坑坑洼洼,村子周邊是田野。自然環境是好的,但一度是貧困村。

    馬寬回來,陪著村子一起大興土木。他也從頭開始。一邊是自己的茶業,一邊是村子的文旅事業,兩頭忙。人家是出去闖一闖,他是回鄉闖一闖。

    但無論如何,都逃不出一個茶字。

    第一次見馬寬,他用茶則盛出自己新做的徑山茶,濃綠的干茶陳在竹制茶則里,我們挨個放在鼻尖聞過去,很神奇的,有一股淡淡的奶味。馬寬坐在茶桌的最前方說,這是新開發的產品。

    第二次見馬寬,他正在徑山旅游集散中心坐班。在這里,他像個行政一樣,聯絡、接待,坐下不到幾分鐘又起來,和那些所謂清心自在的茶人“相去甚遠”。馬寬也在思索,未來徑山茶的形態還有什么?

    我問,喜歡哪種狀態呢?

    他答,當然是做茶時的那種專注。但另一種瑣碎的狀態,也未嘗不需要另一種專注。專注把原本粗枝大葉的馬寬浸潤得沉靜三分。馬寬說,享受一個人的獨處時刻越來越多。

    楊師傅是馬寬心中那種天然專注的人,專注做茶,也專注開車。

    楊師傅開了幾十年的公交車,從徑山寺出發到老余杭,一條線,開了幾十年。

    說起來,楊師傅開車的時間比做茶還長。與其說是做茶之余開車,不如說他是開車之余做茶。做茶一年一季,一個季度里,真正做茶其實只有個把月。精品徑山茶是這樣的,只做珍貴的春茶。要緊的是,春茶采完,打一打蟲,茶樹空上半年之久,農殘才能去除干凈。

    空下來的是十一個月,要繼續為生活忙碌著。

    學會做茶后沒幾年,楊師傅便學會了開車賺取家用。那時候,還沒有公交公司。他開的“夫妻小巴”,19座的中巴車,他開車,太太賣票。在那彎曲的山道上,楊師傅把小巴士開得飛快。遇上2009年城鄉公交一體化,楊師傅被“收編”,自此跑到前幾年才退休。

    開車與炒茶,兩件事,但又是一件事。開車時,一天到晚見的都是人,打交道,送路人。做茶時,對的只是茶,一個人,全神貫注,進入另一個無人的世界。但是,楊師傅反問,有什么不同?兩個事,都要細致再細致。

    馬寬給我的茶杯中添了水。

    去年10月,他的茶室收拾妥當,開業。就是上一次我們坐在里頭聞牛奶味茶的那間茶室。

    叫什么名字?五峰逸境。

    五峰山在徑山寺側邊,如一只佛手托舉。徑山五峰歷來有名。馬寬說,不知多少歷史名人登過、吟詠過。

    山永遠有一種踏實,物是人非,但山還在那里。

    徑山茶的歷史輪回,茶和茶人,永遠可以依托山和大地。

    日韩美女18网站久久精品| 二区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91亚洲精品视频| 51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精品中|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免观看| 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观看| 99爱在线精品视频网站| 正在播放酒店精品少妇约|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在线看| 91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青草|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叼嘿久久精品久久|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国产精品成人99久久久久| 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激情| 国产一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A片老| 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左线|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综合一区| 亚洲成人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小说| 亚洲精品色在线网站|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中文| 亚洲熟妇久久精品| 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