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而知新,博古以通今——系統爬梳現代《文選》學經典的一點設想
梁代昭明太子蕭統(501—531)組織編選的《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收錄了周代至南朝梁130余位作家創作的700余篇作品。該書文備眾體,去取精嚴,堪稱唐前文章之淵藪,歷代備受重視。《文選》學自唐初興起,至今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積累了大量的學術成果。自民國以來,經黃侃、高步瀛、駱鴻凱、周貞亮等前賢的努力,《文選》學順應時代潮流開啟了現代化歷程。百年之間,名家輩出、名著繁興,其中有不少著作業已奠定了其學術經典地位??鬃诱f“溫故而知新”,前輩的學術遺產是我們繼續推進《文選》學研究的重要源泉,非常有必要認真總結、系統爬梳。
北京大學傅剛教授《百年文選學研究回顧與展望》(見《古代文學前沿與評論》第二輯)一文認為“在當前《文選》學已經深入開展之際,建立《文選》文獻學的任務就很迫切了”,倡議我們更大規模地進行資料建設,“如匯編歷代《文選》學研究文選、歷代《文選》學名著集成,影印《文選》寫抄本、重要刻本、批校評點本,編撰《文選學史》”等。這幾項工作均已逐步展開,而在編訂整理現代《文選》學文獻方面則存在缺少系統性的問題,我們的首要任務當是爬梳本時期內的經典《選》學著作,組成系列校訂出版。
回顧現代《文選》學的輝煌歷程,我認為有五部著作很有必要重新校訂整理,集中出版,它們是高步瀛《選學舉要》、周貞亮《文選學講義》、駱鴻凱《文選學》、屈守元《文選導讀》、游志誠和徐正英《昭明文選斠讀》。
高步瀛《文選舉要》七卷,此書分為通論和作品詳注兩部分。通論部分簡要介紹《文選》之編纂、《選》學之由來、諸家注釋之優劣等問題;詳注部分疏釋了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五篇大賦。該書雖不及高先生《文選李注義疏》精詳,但貴在源流委備,綱舉目張。又《文選李注義疏》屢次提到作者另一著作《文選別錄》,今查中國科學院圖書情報中心有藏,系高先生任教國立北平大學第二師范學院時期的講義。也大致可以分為通論和選注兩部分,通論部分較《選學舉要》詳備,比如多了《李注略例》;選注部分則對《文選》書箋類作品有精細疏通,為其著作中僅見。以上兩種此前未有整理本,當予以合刊。
周貞亮《文選學講義》上下編,本書系作者任教武漢大學時期的講義,此前未見整理出版。上編十章,詳述《文選》學之起源、《文選》之意義、《文選》之封域以及《文選》之文體、作家,《文選》之成書、歷代《文選》學之源流、《文選》流傳之版本等。下編三大章,以《文選》所選重要作家作品為例,系統講述《文選》研究之方法。大致說來,上編為作者導言所倡言之“抽象的講授法”,屬于課虛;下編為“具體的講授法”,乃是征實。
駱鴻凱《文選學》的內容與周貞亮《文選學講義》多有相似之處,二者成書年代相近。正編十章,詳述《文選》之成書、歷代研究史、文體、作家及研究法諸項,唯《征故》《評騭》《余論》等章旁涉其他要籍,述及征引、評騭《文選》所收相關作品的情況,用功宏深,不見周書。附編兩種,分別按文體和作家展開專題討論,細致探究《文選》研究之方法,介紹前賢(包括其師黃侃)相應研究成果。本書1937年正式由中華書局出版,1989年駱鴻凱弟子馬積高利用駱先生任教湖南大學時期的《文選》講義對附編內容進行了重要增訂,內容更加完善。此外,我們發現在上海圖書館、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首都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湖南圖書館、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還有駱鴻凱相關講義,可以輯補附入《文選學》中,使之更加完備。
屈守元《文選導讀》分為導言和選讀兩部分。導言分六章,撮要講授《文選》的產生、編纂、研究史、版本以及讀法等,選讀部分選注《文選》各文體作品16題39篇,注釋詳悉,間加按語。屈先生為當代著名《文選》學家,本書雖系普及之作,但用功極細。又作者撰寫了十余篇《文選》學論文,至今對讀者有啟發。當予合刊。
游志誠、徐正英《昭明文選斠讀》分概論和作品斠讀兩部分。概論簡要介紹《文選》現存重要版本和幾部現代《文選》學要籍。斠讀部分選錄了《文選》各體文34篇,又細分白文校證、注文校證、今注、集評、總案五種體例,校證注釋較為詳細。本書的特色體例完備,校訂細致,參校了為數眾多的《文選》珍稀版本;集評吸收了歷來有代表意見,總案部分又對各篇總體風貌做了宏觀把握。這對深入研讀《文選》各體文具有良好的示范意義。此書原由臺灣駱駝出版社1995年出版,作者同意修訂后引入大陸。這是兩岸學者精誠合作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徐正英老師在前言中說,為了紀念此書的出版,特意為脫稿前出生的女兒取名“徐小灣”,至今傳為學林佳話。
這五種著作具有一個明顯的共同特質,即學術性通論與作品選注解讀緊密結合。這樣既對學術發展史做了簡要精煉的概述和梳理,又對具體文章本身展開細致校訂和疏通,便于以少總多,舉一反三。它們均由各個時期涵養深厚的《選》學名家結撰,在現代《文選》學史上已然奠定了其經典地位?;诖耍缥臅謱⒅{入出版計劃,組成“《文選》學經典書系”,廣泛搜集相關材料進行了重要修訂或增補,推陳出新,使之內容更加完善。他們的集中展現,較為清晰地反映了現代《文選》學的發展脈絡,其學術史意義是十分明顯的。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關于《文選》文獻的多項集成性成果已經完成或展開,如俞紹初先生主持編纂的《新校訂六家注文選》以韓國首爾大學奎章閣藏六家本《文選》(該本翻刻自宋代秀州本,秀州本為已知最早的六家本《文選》版本)為底本,參校眾多珍貴版本,校訂精細。劉躍進先生所著的《文選舊注輯存》全面網羅《文選》相關的重要古注,廣泛吸收現代研究成果,資料詳備、體例謹嚴。劉志偉先生組織編撰《文選資料匯編》,系統編訂、分類輯纂歷代《文選》學散見資料,大為便利。
現代《文選》學作為《文選》學千年發展史的延續和新變,理應與之連為一體,溫故知新,溝通今古,至少還有以下重要工作可以展開——
一是集中整理出版歷代研究著作。徐華教授《歷代選學文獻綜錄》(鳳凰出版社,2023)一書對歷代《文選》學文獻做了細致全面式梳理,撰寫了詳細的解題,以此為基礎展開調查,遴選出歷代有代表的注釋、評點、批校等類型的《文選》學文獻,使之系統呈現,必能為深入研究帶來極大便利。
二是匯合歷來《文選》學注釋訓詁成果于一編,組織編纂《文選語言辭典》《文選典故詞典》等專書詞典,以《文選》所見詞條為中心,吸收歷代(尤其是清人)和今人的考釋成果,匯于一編,不但便于讀者研究利用,而且有助于集中、精準展現歷代研究成果。當然,民國間丁福保纂輯的《文選類詁》即有類似功能,較為便利,借助今天的學術積累和便利條件,在資料的占有和編排的科學性上當能更上一層樓。
三是分專題匯編現代《文選》學重要研究成果。王瑋教授有《現當代文選研究論著分類》,做了細致的文獻梳理,以此為學術基礎,遴選有代表性的論述,細分專題,每個專題冠以總結梳理性質的前言,考鏡源流,指陳得失,使讀者得此一編而有“一覽眾山小”的開闊視野。
四是為重要《文選》學者建立專檔,集中呈現其《文選》及其相關成果,組成叢書或套書,集中整理出版。現代著名《文選》學家李審言、黃侃、劉永濟、段凌辰、壽普暄、曹道衡、王運熙等,他們的散篇論文、《文選》批點、筆記札記等文獻均有必要細致發掘并深入研究。如黃侃先生的《文選》學成果多體現在其批注上,其后學已輯成《文選黃氏學》《文選平點》《文選平點(重輯本)》,但仍未完備,2021年崇文書局全彩影印《黃侃黃焯批校昭明文選》,其中不少??笨加喅晒绯鋈N整理本之外,《文選平點》實有必要再事增補。武漢大學“五老”之首劉永濟先生為20世紀公認的古典文學研究頂級學者,其《文選》學成果久不為世知,崇文書局也已納入選題范圍,不久即可推出。黃侃的學生段凌辰也精研《選》學,其詳批本《文選》惜已不知所蹤,好在其遺著《文選筆記》已在整理當中。壽普暄先生的《文選》批注,傅剛教授認為其“下力尤多,足以代表民國學者的學術水平”,據言已交北京大學出版社影印,面世有期。隨著這樣一批珍貴而豐富的《選》學文獻的推出,現代《文選》學研究的文獻基礎將越發厚重。
(作者單位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