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鐘南山》創作啟示
中國共產黨黨員——鐘南山(油畫) 馮少協 作
2020農歷庚子年,新冠疫情在武漢發生,84歲的共產黨員鐘南山院士臨危受命,英勇逆行前往武漢指導抗疫工作。其敢于擔當、堅定勇敢、專業敬業的共產黨員形象感動了無數國人,也深深感動了畫家馮少協,激起其強烈的創作沖動和熱情,從而有了油畫《中國共產黨黨員——鐘南山》(以下簡稱《鐘南山》)的成功誕生。作品以藝術抒寫讓英雄定格、讓精神永存、讓歷史銘記,在“眾志成城——抗疫主題美術作品展”“偉大征程時代畫卷——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美術作品展”等全國重要展覽上多次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也分別收藏該作品,足見其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可以說,這是一幅時代性、思想性與藝術性俱佳的油畫力作,也是畫家馮少協個人美術創作歷程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下面就該作的一些創作啟示談點粗淺看法。
一、這一創作是對傳統現實主義經典性美術人物創作美學思想的堅守、繼承和拓展。表現單一人物或以特寫為主體的肖像畫,要求所表現的人物及其造型等元素需具有思想、精神內涵以及美學上的典型性、代表性,以及與之相統一、相得益彰的藝術表現形式、技巧手法,包括畫面構圖、色調、材料肌理、筆觸風格等綜合美學品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油畫《永不休戰》(湯小銘)、《父親》(羅中立),便是此類佳作。作品人物形象本身帶有濃烈的時代思想精神和符號象征,蘊含著深刻而悠遠的藝術苦澀感、崇高感和力量感。創作突破“紅光亮”的套路化表現,以平視正面視角表現單一人物面部特寫,構圖鮮明突出,形象刻畫樸實嚴謹,深、灰、褐為主色調,緊貼主題而散發出形式上的厚重美、深沉美,具有持久的藝術魅力。
該作品以鐘南山院士正面頭像為主要表現對象,突出其醫生、黨員、院士、老人等身份,畫面中灰白頭發、皺紋、斑點、眼淚、口罩、眼鏡等細節,以及仁心、憐憫、憔悴、堅毅、奉獻等精神符號,都具有特殊時期的典型性、象征性。畫幅巨大,給人以強烈視覺沖擊和震撼。畫家盡情發揮油畫寫實表現力強的特性,對人物面部主要特征進行深入和細致刻畫,使之鮮明逼真、生動傳神、立體飽滿,寫實而不刻板。肖像背景采用寫意性的鋪染,與面部主體寫實具象手法形成對比,人像更突出,陰沉灰暗的風云涌動襯托出形勢氣氛的艱難嚴峻。在色彩處理上,以灰、黑、白、褐、赭、土黃等為主色系,藝術上更豐富、渾厚、深沉。畫家都在有意或自覺地向經典性作品的高要求不斷努力,并達到了滿意的效果。
二、精品創作要注重增加和強化各種造型元素的藝術化選取和美學表達。要不斷遵循藝術規律和審美要求,力求調動和發揮一切構成作品元素的美學最佳值,使之達到更高藝術層次。作品中的鐘南山院士面戴口罩,這也是一種緊張、沉重氣氛的強化表達,同時也增強了人像作品的陌生化、對比性、層次感,讓作品更富沖擊力。在創作草稿時口罩原本是淺藍色,雖具真實性,藝術性卻較遜色,最后畫家采用了暗淡灰白色調,無疑更添冷峻和沉重。包括鐘南山院士身上的衣服,選取其灰褐色外套,更顯厚重和沉著。所有的元素都體現出畫家的精心構思和取舍,力求增加作品的藝術含量和美學厚度。同樣,畫中鐘南山奪眶而出的眼淚亦是“點睛”之筆,既是情感充分表達,也為作品賦予了情節化特征。
三、寫實性人物肖像畫,特別是表現大家熟悉的名人,要準確生動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畫得像”是基本要求,更要藝術化。這是一種有難度和挑戰性的技術活,要求畫家必須常畫、常練,也要細心觀察,懂得概括、提煉和轉化,才能達到生動傳神。馮少協是在新華社記者拍攝的一張眼里飽含熱淚的照片基礎上進行的藝術再創作,但卻并非按照片原圖依樣畫瓢,而是尋找最具典型特征和美感要求的綜合形象。戴口罩的鐘南山院士,頭部可表現的部位更少,更不容易“像”。馮少協翻閱了大量圖像資料,對人物不同時間、角度的每個部位進行認真選擇、概括、提煉、塑造。他說,希望達到的效果必須“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深度且形神兼備”。這也是在疫情發生后,全國美術界涌現了大量以鐘南山院士為表現題材的美術作品,而這一幅卻能脫穎而出的原因。
四、時刻保持與時代同頻共振,為創作提供不竭源泉和素材儲備。這與馮少協的成長和工作經歷密切相關。馮少協曾較長時間在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這也鍛煉出他對時政的敏感性和思考習慣,并貫穿了他一直以來的創作歷程。從他早期的《生靈》系列,到《關注中國文化市場》《中東的鴿子》《百年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等系列作品皆是如此。2021年初,他還以東方醒獅為形象創作了油畫《中國,崛起》,希望以此喚起民眾對國家和民族歷史和命運的關注,作品在海內外引起了高度關注。
五、堅持大量多樣化藝術創作探索和技法嘗試,為開拓創作思路、豐富表現技巧提供積累和參照。馮少協長期堅持美術創作,在油畫方面,寫實、寫意、風景、人物、靜物、花草、動物都有,創作上不囿于程式或套路,敢于打破常規,有時厚畫法、有時薄畫法,或兼而用之,一切從藝術效果出發。在作品《鐘南山》中,寫意與寫實、精細與粗獷以及油色厚薄相互結合、互為補充、相互對比,并沒有炫技式表現,情感樸實真摯,與主題內容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作者系畫家、美術評論家,廣東畫院理論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