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相聚暖人心
4月26日下午,南京南站。
國家專家組留守武漢的十位江蘇醫療專家中,除邱海波應召轉戰黑龍江綏芬河外,其余九位回到了南京。至此,本次湖北抗疫,江蘇分十三批次派出的二十二支援鄂醫療隊,全部撤出湖北,江蘇順利完成“打勝仗,零感染”的既定目標。
江蘇省衛健委副主任邱澤森,是江蘇省第一支援鄂醫療隊的領隊。大年初一,他正好值班。午夜1點半,接到指令,要他帶隊援助湖北。邱澤森立即讓家人幫著收拾衣物,送來行李箱,5點前趕到南京南站。江蘇第一支援鄂醫療隊的一百四十七人,就這樣在南京南站的站臺上完成集結。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江蘇派出的醫療隊,加上政法、民政、環保、疾控、紅十字會等相關部門的征召人員,馳援湖北者達三千多人。
江蘇援鄂醫療隊的主要力量聚集武漢,在武漢的醫護人員達到兩千四百多名,分布在各主要醫院的十多個救治點。武漢、黃石相距八十多公里,疫情發生前,兩地人員交流密切,致使黃石的確診病例高位運行,逼近千例。一直以來,江蘇省支援湖北戰疫的前線指揮部都放在黃石。
南京醫科大學副校長、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院長魯翔,曾帶隊援藏,有著豐富的從醫經驗。2月10日下班前,省衛健委電召魯翔談話,希望其領兵出戰湖北黃石,擔任江蘇省“前指”副總指揮、駐黃石醫療隊總領隊。“你們前方需要什么,我們后方就支援什么!”“八千萬父老鄉親是醫療隊的堅強后盾!”這些話讓魯翔的心里有了底氣。
“國有難,召必應,戰必勝”。魯翔對各地派出人員提出“高配”要求:如果崗位要求的是初級職稱人員,江蘇則配置中級職稱人員;崗位要求中級職稱人員,江蘇則指派高級職稱人員。為了支援工作能夠順利開展,魯翔還第一時間向黃石市領導建議,按管理權限,任命進駐相關醫院的醫療隊長,擔任該院的黨委(支部)副書記、分管緊急救治的副院長;科室、護理崗位參照辦理,醫療隊對所在醫院要全鏈條介入。魯翔還親自選定各醫療隊隊長人選,省級醫院的去地市級醫院、地市級醫院的去縣級醫院,“高配”選人,“低配”上崗,確保每個關鍵崗位的負責人,都能得心應手。
到黃石的第三天,指揮部對收治患者的醫院,按建立傳染病房的要求進行驗收。簡單說來,傳染病區要具備“三區兩通道”的工作環境,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要嚴格分開,醫務人員和患者要各行其道。通道中的五道門,是五道屏障,阻斷醫護人員和病區患者暴露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可能。這一硬件要求,醫療隊啟程前就向黃石相關醫院做了通報。可是檢查中發現,有一家醫院的通道居然是以屏風做隔斷,緊要處甚至只用布簾隔開。院方有院方的苦衷,適逢春節休假,又突遇重大疫情,不僅買不到材料,也找不到工人。但重癥醫學專家、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黃英姿還是堅決反對:“我們要對黃石人民負責,對雙方的醫護人員負責!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第二天晚上復查,該院感染控制工程全部達標,七扇不同顏色的鐵門,將區域分隔得嚴嚴實實。
江蘇援鄂醫療隊進駐黃石的日子,正是黃石的疫情發展較快的時候。指揮部的大屏,是魯翔時刻關注的“抗疫戰時地圖”。2月14日,醫療隊全部進入病區。魯翔與專家組商量,在征得康復者同意的情況下,試用康復者血漿救治危重癥患者。血站還有疑慮,魯翔打電話過去,直言救人要緊,總指揮負法律責任!2月19日,首例救治成功,也就在同一天,國家衛健委頒布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第六版中,增加了血漿療法的條目。
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匯聚了來自全國多地的十余支醫療隊,收治的全部是重癥、危重癥患者。3月15日,武漢戰疫取得階段性成果,國家衛健委總結推廣了“光谷經驗”。
李小民是連云港市第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急診學專家,今年春節,他有兩件事做得最認真。一是向領導請戰,這個時候一定要去武漢獻一份力。二是把湖北地級以上城市的介紹,都認真看一遍。2月11日下午,魯翔在南京祿口國際機場見到李小民,“老伙計,你來了!給你一所縣級醫院,你要拿下這個山頭!”晚上10點,李小民被派到黃石陽新縣。李小民二話不說,登上大巴車,12日午夜1點趕到陽新戰場。
陽新是農業大縣,離黃石一百一十公里,指揮部接到的最新消息是,這里僅一個龍港鎮就確診了四十例患者。這里注定有一場攻堅戰。李小民不辱使命,經過有效救治,陽新很快實現患者清零。
清零之后等待回撤,李小民在有關陽新的資料中發現,縣城有座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他來到陵園,深感震撼。這里有二百二十位團級以上知名烈士的墓碑;陳列著一千二百多位知名烈士的生平介紹;戰爭年代犧牲在陽新的軍民近三十萬人;在冊可查的陽新縣籍烈士超過二十萬名。陽新現在的人口才一百一十萬。李小民眼里噙著淚花,組織醫療隊的黨員和這次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的隊員前往瞻仰。這是生命和鮮血凝成的無聲誓言。
李小民還做了一件事。連云港第一人民醫院已經與陽新簽署協議,就醫療合作、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實業轉讓等方面進行合作。他讓醫療隊對這次帶來的設備器械進行清理,并與相關醫院聯系,能留下的不要帶走,能提供的就對口支援。他想,醫者直接關聯著千家萬戶,關聯著鄉親父老,咱們能做點什么就盡力做點什么,就像星星點燈,用一點點光,溫暖群眾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