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留影記憶 看見非遺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影像展落幕,探尋記錄與傳播新路徑
    來源:人民日報 | 王 瑨  2018年06月11日08:18

    影展活動中的平遙手工技藝展演。白立揚攝(人民視覺)

    6月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和國家圖書館聯合主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影像展”在山西平遙落幕。《傳承》《我在故宮修文物》《戲夢關東——東北二人轉民間老藝人檔案》《黃金之紗》等10部影片被評為“非遺影像展評委會推薦影片”。

    “作為國家記憶的非遺影音文獻論壇”同期舉行,逾百位專家、學者和影視制作人、出版發行方進行了15場學術研討。影像記錄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何優勢與挑戰?如何更好為民族的文化記憶“留影”,提高非遺的“可見度”?如何與大眾生活、年輕受眾有效對接?

    突出動態連續和多視角的記錄手段,不讓絕活成絕響

    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總量近87萬項,39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傳承人是非遺的載體,活態傳承也決定了非遺不斷流變的歷史進程。截至目前,5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3068人。

    “一位老的民間藝人去世,就毀了一座博物館。”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原主任、影像展組委會主任李松感慨。如今,一些非遺正面臨消亡,首要任務便是保存和記錄下來。

    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杰宏說:“影像記錄手段突出動態連續、多視角的‘看’。技藝、史詩、民俗儀式等非遺項目具有強烈的視覺性,無論是空間與流程的設置,還是服飾和路線的安排,動作與色彩的呈現,影像都超越了文字,帶來豐富的現場信息和帶入式的情感體驗。”

    縱觀此次入圍影像展的紀錄片,既有《我在故宮修文物》《手造中國》《了不起的匠人》等關注傳統手工技藝傳承的作品,也有《戲夢關東》《馬街書會》等聚焦民俗的影片。

    “影像應該更多介入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事業中。”中央民族大學影視人類學中心主任朱靖江表示,非遺傳承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傳承十分脆弱,很多老藝人的手藝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不讓“絕活”成“絕響”,需要通過影視、虛擬現實(VR)等技術把這些文化記憶存續下來。

    這種“介入”不僅限于記錄與典藏,更要喚起全社會對非遺保護的實際行動。“《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后,曾被稱為‘冷宮’的故宮文保科技部門迅速走紅,現在正式更名為‘故宮文物醫院’,應聘人數超過2萬。”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雷建軍說。

    既要遵循文獻性與準確性,也要兼顧觀賞性和傳播性

    如今,非遺與影像結合已蔚然成風:既有學術界搶救式地記錄非遺,也有影視工作者以全新視角解讀非遺;既有政府主導的系統性工程,也有創作者以個人形式進行創作……

    非遺影像記錄,分為學術型的影像志保護與行業型非遺紀錄片傳播。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郭凈認為,影像志是對一個地方風物和人文的完整系統的影像記錄。目前,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正在建設“中國記憶——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基礎資源數據庫”,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整備,現在已有近100萬條圖、文、音、像資源在平臺上試驗運行,預計將在年內對外發布。

    影像志也為人類學、民族學等學術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新疆師范大學教授劉湘晨說:“鏡頭表達應追求信息承載量,要讓人看到拍攝者對文化的理解,而不能僅憑長鏡頭或是一味地技術堆砌。”

    “以記錄研究為目的的拍攝也不應僅將其束之高閣,更重要的是讓記錄的文化傳承下去。”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高志英參與了維西同樂村闊時節的拍攝,她認為影像志所展現的縱向時間變遷既包含歷史與傳統,也要對接當下,更要面向未來。

    越來越多的優秀非遺紀錄片證明:影視藝術的視聽呈現可以與傳統文化有效連接,而傳統文化的精神與價值也可以融入當代流行的敘事呈現中。

    癡迷絕技“水上漂”的武僧釋理亮、柯爾克孜族馴鷹習俗國家級傳承人庫爾曼、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彭善堯……《傳承》(第二季)通過35位技藝傳承人的人生故事,展現出中華民族偉大的生存、生產和生活智慧,實現了傳統文化的時代性表達。據總導演張可可介紹,每集在涉及非遺十大類別項目的基礎上,傾向于新、奇、特,在體現四季分明的基礎上,力求體現平原、江河、高原、沙漠等多種地貌,同時4K畫面、水下攝影等保證了影像的質感,帶有戲劇性的敘事增強了可看性。

    影像志更強調文獻性與準確性,非遺紀錄片更偏重觀賞性和傳播性,此次論壇也為學界與影視界搭建起溝通的橋梁。朱靖江認為,二者需互相借鑒,“學術性作品要向大眾影視作品學習視聽語言方法,增強可看性,大眾影像作品需要堅守基本的學術規范,增強人文屬性。”

    通過新媒介與新技術,推動人人關注和保護非遺

    “我們拍攝的傳承人都是生活在身邊的普通人。他們就像一片片金色的葉子,我們如同撿金葉的人,用影像撿拾起可能被人們遺忘的金葉。”在張可可看來,“撿金葉”是創作者的共同心聲。

    見人見物見生活成為非遺影像的一種創作導向:《黃金之紗》講述在廣東一群秉承傳統、身懷絕技的匠人,制造世界上最昂貴的絲綢之一——香云紗的過程;《我在故宮修文物》聚焦修復師的日常,將文物背后的歷史、藝術等一一鋪陳開來……

    本屆影像展也以“記憶、生活、傳播”為主題。李松說:“影像展所展示的非遺與生活密切相連,影像作為記錄文化的樣式越來越普遍。”傳播也是影像記錄中重要環節,李松表示,文化記憶強調時間維度,是“上對祖先,下對后代”的記錄,“我們通過影像記錄下來的東西要留給后代,讓他們知道現在的文化是什么樣的。”

    非遺影像的傳播也在不斷找尋吸引年輕人的方法。愛奇藝副總裁楊海濤介紹,年輕人對包括非遺影像在內的紀實類在線視頻產品非常感興趣。“愛奇藝平臺數據顯示,在線觀看紀錄片的用戶中,90后、00后占比超過50%。”北京電影學院數字媒體學院副院長葉風的團隊嘗試用交互類傳感器、體感互動等新的媒介手段來講述傳統文化,“我們倡導傳統文化‘再設計’,VR技術的發展讓我們有了講故事的新方式,通過VR的沉浸感能夠回到現場,看到文化脈絡,理解非遺的本質。”

    從利用影像“看見”非遺到身臨其境“感受”非遺,非遺從來不只是一件件靜止的產品或作品,更是可見、可參與的生活。影展也發布了《非遺影像記錄平遙倡議》,倡導非遺記錄社會參與、成果共享、傳播交流,推動形成人人關注非遺、喜愛非遺、保護非遺的社會氛圍。未來,這一影展也將成為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常態化項目持續舉辦。

    免费视频成人国产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兄妹在线观看麻豆| 日韩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87|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子伦小说| 国产精品二区高清在线| 亚洲精品91在线| 中国精品18videosex性中国|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国产精品专区第二|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1024在线永久免费|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豆芽 | 网友自拍区视频精品| 老司机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一二三区| 日韩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91精品成人福利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片| 中日韩产精品1卡二卡三卡|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h久久精品五福影院1421 |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99| 国产精品视频不卡|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98视频精品全部国产| 91情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 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国产精品四凭|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国产美女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久| 9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5在热|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视www| 国产精品内射婷婷一级二| 四虎国产精品永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