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灣陶藝“時尚化”十二生肖 工藝美術大師潘柏林雞年新作亮相289藝術園區
市民在參觀潘柏林作品《旗開得勝》。 南方日報記者 李細華 攝
農歷丁酉雞年將至,1月16日,由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主辦、佛山市本石文化有限公司協辦的“旗開得勝——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潘柏林陶瓷生肖藝術展”在289藝術園區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開幕,展出當代石灣陶瓷藝術大師潘柏林多件生肖題材作品,包括生肖雞新作《旗開得勝》。展覽將持續至1月27日。
石灣陶塑技藝歷史源遠流長,“石灣公仔”深受嶺南民眾的喜愛。然而,出于種種原因,與聞名遐邇的景德鎮陶瓷相比,石灣陶塑在嶺南以外知名度不高。在工藝大師潘柏林的努力之下,這一局面將有望被打破。去年9月,《旗開得勝》被景德鎮陶瓷博物館收藏。據悉,這也是該館首次收藏“石灣公仔”。同為傳統文化的生肖與陶塑,碰撞出哪些藝術創新的火花?石灣陶塑的發展之路,又為嶺南民間工藝“走出去”帶來哪些啟示?
傳統題材做出時代氣息
本次展覽的主角是潘柏林為新年設計的《旗開得勝》:一只威武的大雄雞,正盤踞于磐石與竹頭上,姿態昂揚,蓄勢待發。“雄雞尾巴的造型,就像唱大戲將軍身后的旗子一樣,寓意‘旗開得勝’。”潘柏林向記者解釋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
據介紹,該作經過1200℃高溫燒制而成。它所使用的彩釉與陶泥,均以傳統獨家配方配制而成,構圖莊重大氣,體現了大師精湛的工藝,彰顯出石灣陶藝形神兼備的藝術水平。
每逢春節,佛山人都會買一只生肖公仔,作為家庭的裝飾點綴。這一習俗真正流行起來,只有30余年。上世紀80年代初,潘柏林擺脫仙、儒、道、佛等傳統題材,把生肖文化與陶藝相結合,成為第一批創作生肖公仔的工藝大師。展覽現場展出的十二生肖作品,便是他多年來積累的心血成果。
然而,傳統題材十二生肖與傳統工藝相遇,往往也容易墨守成規,如何才能創出新意?對此,潘柏林也有自己的思考。過去,石灣生肖陶塑常以元寶、錢串、壽桃等吉慶元素作為點綴,以當代審美看來卻難免“俗氣”。潘柏林大刀闊斧“做減法”,將生肖以外的其他元素減到最少,并且在構圖、傳神方面加以完善,增強動物的肌理效果,使作品更顯動感十足。
“當代作品并非只有西方題材,民族題材也能做出‘當代藝術’。”隨著現代人居住環境的變化,潘柏林認為,當代的石灣公仔也必須更加注重與光線、空間的協調性,才能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可。
“創新是民間工藝貫穿始終的特點,手藝人從古到今都在創新。但創新應在對傳統全面掌握的基礎上進行。”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認為,傳統文化經過數百年的考驗,自有其可取之處。
石灣陶藝“北進”重在宣傳
“石灣瓦,甲天下”這句民諺,道出了石灣陶瓷自古相傳的美譽。石灣制陶業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石灣陶也是較早名揚海外的陶瓷種類之一。
然而,在時代大潮的淘洗下,石灣陶藝卻漸漸變得沉寂。由于南北審美認識的差異,北方市場對石灣陶塑也存在不少誤解。有人甚至認為,石灣陶塑只是一種“建筑陶瓷”,不在“藝術陶瓷”之列。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指出,不少北方藏家對石灣陶塑缺乏基本的價值評估,無法判斷作品的等級與價位。
民間工藝離不開特定地域人群的審美與消費習慣。然而,景德鎮瓷器、蘇繡同為地方性的民間工藝,也有很強的地域特色,它們的“際遇”為何與石灣陶塑存在明顯差異?宋俊華解釋,景德鎮瓷器、蘇繡曾受到宮廷的青睞,都是先得到上層社會的認可,繼而輻射全國。
宋俊華認為,嶺南民間工藝“走出去”,必須適應其他地區的工藝需求,對題材與樣式加以創新發展。而作為炎黃子孫共同的身份記認,十二生肖堪稱大江南北藝術的“共同語言”。《旗開得勝》被景德鎮陶瓷博物館收藏,為石灣陶塑“北進”踏出了重要一步。
省政府文史館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張春雷認為,石灣陶藝“走出去”除了需要工藝家對藝術的提高外,系統的宣傳推廣同樣不可或缺:“景德鎮從事陶瓷創作的外地人與外國人將近2萬,廣東與他們仍然存在不少差距。”
石灣陶藝要被更多年輕人所了解,還必須從教育著手。景德鎮設有國內唯一以陶瓷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等學校——景德鎮陶瓷大學。“廣東民間工藝也開設了許多培訓班,但目前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本科教學,很多手藝還是靠師傅帶徒弟或家族傳承。”張春雷說。
石灣陶塑也正在邁出由民間藝術走向“學院派”的步伐。去年10月,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陶藝研究生培養基地在廣東柏林陶塑藝術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潘柏林期望,石灣陶塑能借此得到更具理論性、學術性的研究與梳理,他也正致力將石灣陶塑技藝整理成教材,推動其進一步傳播。
對話潘柏林
石灣“神”不能變
南方日報:您認為生肖文化與石灣陶塑結合能為工藝帶來哪些生命力?
潘柏林:生肖已經成為炎黃子孫的一種身份記認。它既傳統又接地氣,也很有藝術性,適合發展文化產業。而且生肖是一種“大文化”,超越了南北的地理界限。全國各地工藝大師的十二生肖作品都可以同臺競技。生肖公仔也能很好地突顯石灣陶塑“傳神”的特點。
南方日報:您認為自己的作品“傳統”嗎?您創作時對當代或外來元素有哪些借鑒?
潘柏林:很多人一提到民族文化的反應就是“傳統”。其實,相同的民族題材,我們也可以不斷加入現代元素,體現當代精神。比如,過去的佛像都是擺放在神壇上的,我創作的佛像卻有意增加人間的溫暖氣息。西方的作品給我們帶來新鮮感,其實反之亦然,我們的作品放到海外,同樣能讓他們眼前一亮,絲毫不比他們的優秀作品差。我們可以借鑒、吸收西方美術,但不能全盤“西化”,必須保留民族特色。
南方日報:能否介紹一下您如何授徒?
潘柏林:我與徒弟的風格各不相同。每個人對事物的認識都有自己的看法,每種看法都自有道理。我主要是幫他們捋順思路,傳授法則,風格創作則完全交給他們。我告訴他們:作品不能失去“石灣味”。所謂“石灣味”,就是“隨性、隨情、隨意”。石灣什么都可以變,就是“神”不能變。有了“神”,哪怕不上釉色,石灣公仔照樣能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