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運:加強陣地建設,全面繁榮發展網絡文學
上海市作協黨組副書記 馬文運
在中央以及上海市委的關心、支持,特別是中國作協的關心、支持和指導下,上海市作家協會認真貫徹中央的這些指示,在2014年就成立了上海市網絡作家協會。主要工作方向與內容如下:
第一,引導網絡文學創作生產。今天的主題是引導和管理,我們把引導和管理應用于我們的服務當中去。我們作協主要以簽約作家和重點創作扶持的形式,鼓勵網絡作家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另外,我們也積極開展了健康的文學精品,建立了網絡文學評論家隊伍,希望逐步建立起符合網絡文學發展規律的理論、評論體系,形成適合網絡文學特質和讀者特點的審美標準,對網絡創作和閱讀進行有效的引導。
具體的做法:一是舉辦了網絡文學好作品的評獎活動。比如聯合上海《勞動報》已經連續兩年舉辦了網絡文學年度優秀作品評選。另外我們與新華社上海分社、上海團市委共同發起主辦“中國夢 我的夢——尋找未來文藝之星”網絡小說原創大賽,實現了對網絡文學的一個價值引導,催生更多的反映正能量一些的網絡作品。另外我們也協助閱文集團與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共同舉辦了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征文大賽,從去年到今年覆蓋了很多面,現在作品的覆蓋面比較廣,有些作品也是引人關注。另外為了促進網絡的創作,我們除了作協的重點扶持之外,也促進上海市文化發展基會來對網絡文學進行扶持。主要有這么兩個方面,一個是支持網絡作家創作體現主流文化價值的作品,以及對這些作品的集結出版、評價和推薦進行一些資助。這個以現實題材為主,也兼顧其他類型的網絡文學的式樣,這也是學習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的辦法,另外對線上紙質出版也給予了支持。第二個是支持了相關協會和網站為網絡作家組織的學習培訓以及作品評論,以及網絡作家深入現實生活、了解社會現狀創造條件。除此之外,基金會對網絡文學的支持還包括對傳統作家的優秀原創作品數字化出版,支持了一些優秀的小說、紀實文學、詩歌等傳統樣式和短小精悍的導向正確的文藝評論在網絡上的一些傳播。另外我們要建立一個評論家隊伍。上海傳統文學的評論家隊伍非常強,但是網絡評論的隊伍還比較弱,我們促使了一些傳統評論家向網絡文學關注,向網絡平臺進行轉化,現在也初步有了一個隊伍,特別是中青年的一些評論家,讓他們來關注這方面。另外網絡作協推出了一個電子刊《網文新觀察》,已經出來了兩期。另外我們想跟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和閱文集團、上海大學一起合辦建立一個中國網絡文學研究和培訓基地,準備今年年底之前搞一期研討和培訓活動。
第二,創新了文學組織機制,為網絡作家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我們主要是通過開展經驗交流、書網推介、作品研討,由上海傳統文學的活動非常多,像國際文學周、國際詩歌之夜、思南讀書會、上海寫作計劃等等,這些活動當中,我們都加大了對網絡文學方面的扶持,也加大對他們的一些推介和交流。最近我們加強對與一些區縣的合作,建立了網絡作家文學沙龍,馬上準備跟靜安區搞一個“上海老客廳”這樣的機制,網絡作家可以在這里自我交流,另外可以面向社區群眾舉行作品推介、讀書會這樣的活動。另外,我們重點開展對一些網絡作家領軍人物的關懷工作,推薦參加一些市里面的榮譽職務和一些社會活動,提高他們的知名度。另外我們跟市委宣傳部有一個青年文學家、文藝家的培養計劃。另外舉辦一些文學講座、研討和采風活動。今年我們跟奉賢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和高新技術園區一起來建立一個創作基地,也讓網絡作家能夠深入生活,體驗社會。
第三,加強網絡文學陣地建設,打造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網上平臺。一是做強做大重點文學網站。上海市作協除了作協官網,還有華語文學網,華語文學網在國家新聞出版總局的支持下,我們有數字出版資質,這個是面向世界的華語文學,我們是重點打造。還有云文學網是面向青年作家的原創文學平臺。二是重視發揮一些知名商業網站的積極作用。閱文集團的起點中文網、創世中文網在上海這里發展,我們也積極跟他們進行一些互動,倡導了一些行業自律,加強了自身的建設。三是積極推動傳統文學和網絡文學的創新融合,扶持電子刊的發展,積極推動了傳統文學品牌的電子化,鼓勵文學名刊運用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載體,促進作品的多渠道傳輸、多品牌展示、多終端的推動。因為上海有一些著名的文學期刊,《上海文學》、《萌芽》、《上海文化》等,我們支持他們向數字化的線上發布,另外也支持網絡作家網絡作品的線下發表,在傳統的文學期刊當中發表他們的一些作品。我們現在也逐步在市委宣傳部支持下提高稿費,優秀的稿子盡量要優質優價。另外我們創辦了電子刊,叫做《上海紀實》,促進了紀實報告的文學在線上的發表。
第四,挖掘優質作品的延伸價值,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的高地。上海影視發展也非常繁榮,我們也向浙江、廣東作協學習,通過作協、文廣局、企業出版社、刊物、媒體等合作,探索文學作品的影視版權等文學延伸方面提供專業的幫助和服務,推進了數字出版工程,搭建打造符合數字化時代的創作、出版、宣傳、推廣平臺,增強網絡文學的影響力。大家知道上海有國際電影節和電影電視節,還有上海國際藝術節,我們在與文廣局、上影集團等相關影視機構,還有文聯、電影家、電視家學會合作,推動了正能量的、優秀的網絡作品在影劇和戲劇舞臺方面的一些轉化工作,準備在11月的時候搞一次推介會,做一些推介工作。
第五,尊重文學規律,培養文學新人,加強網絡文學隊伍建設。一個是推進青年文學人才的扶持計劃和簽約作家制度,掌握新媒體的特點和文學發展規律,拓展、培養、發現、挖掘的渠道。每年我們都有簽約作家,簽約作家現在我們對網絡文學的作家吸收現在比較多。另外我們覺得也要通過辦實事,傳遞一些溫暖關懷,歸屬感、認同感。比如說上海是一個特大城市,戶籍管控得非常嚴,但是長期在上海生活、創作的網絡作家非常多,我們也借這次社團的改革之機,向市里面的有關部門進行積極建議,爭取建立了網絡作家的職稱資格評定序列,打破對非戶籍作家的申請入會的限制,在申報居住證、社會保險、公積金、專業技術等級認定等方面,我們準備制定好完善相關政策,為“海漂”的為優秀網絡作家解決入戶難的問題。另外推出了實行文學“海漂”關懷計劃,推出針對體制外寫作者的專項服務,積極協調有關方面,努力在服務中體現引導,以團結、凝聚更多的文學新生力量參與我們的文學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