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中國作家網>> 傅寧軍長篇報告文學《淬火青春——大學生從軍報告》研討會 >> 正文

    典型的報告文學寫作

    ——讀傅寧軍的《淬火青春——大學生從軍報告》

    http://m.donkey-robot.com 2013年05月28日14:12 來源:中國作家網 賀紹俊

      傅寧軍的長篇報告文學《淬火青春——大學生從軍報告》是一部典型的報告文學作品。我用典型這個詞來描述它,是想強調這是真正的、純正的報告文學寫作。我仍然記得報告文學在1980年代的輝煌,一部報告文學新作剛剛問世,就引起了全社會的熱烈反響,可以說,1980年代是報告文學的黃金年代,不僅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報告文學,而且也使得報告文學文體走向成熟。但是,報告文學自新世紀以來卻越來越被冷落,甚至連報告文學這個稱謂都成為一個過時的稱謂,仿佛誰還寫報告文學誰就落伍了,而觀念更新的作家則要寫非虛構作品。我得承認,近來一些被冠名為“非虛構”的作品的確給我們帶來新意。報告文學與非虛構,并非完全就是一種名詞概念上的差異,非虛構在寫作理念和寫作方法上有與報告文學不同的地方,非虛構明顯受到社會學的影響,特別是社會學的田野調查和實證、統計等科學方法,不僅拓展了報告文學作家觀察社會現實的方式,而且也豐富了文本結構的方式。有意思的是,非虛構本來是報告文學發展和突破中出現的新現象,但現在有這么一種傾向,要把相關聯的二者切割開來,要以非虛構來否定報告文學,于是給人一種感覺,報告文學應該被拋棄,只有進行非虛構寫作才是與時俱進的。如果縱容這種傾向,其后果將會是:非虛構的局限性得到惡意的膨脹,報告文學的良好傳統也將潰散。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我特別欣賞傅寧軍對純正報告文學寫作的堅守。當然,傅寧軍就是一位在80年代的文化暖風吹拂下成長起來的報告文學作家,幾十年來,他仍能保持著報告文學作家應有的敏銳與活力,這就非常不容易。他對純正報告文學寫作的堅守,也體現出他對報告文學這一文體充滿了自信。

      一部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品應該在三個環節上都見出作者的追求。其一是題材選擇,其二是采訪調查,其三是寫作構思。《淬火青春——大學生從軍報告》就是這樣一部在三個環節上都付出了努力的作品。

      報告文學寫作中,“寫什么”往往比“怎么寫”更重要,有人稱其是“七分題材三分寫”,因此報告文學作家首先就要在題材選擇上接受挑戰。一位作家選擇什么樣的題材,也是考量他的識見和敏銳力。我們從題材的選擇上就可以發現作家對于社會和現實的認識是否具有深度和銳度。可以這么說,題材選擇是一部報告文學成功的關鍵。《淬火青春》的主體對象是大學生,傅寧軍關注大學生并不是從這部作品開始的,在此之前,他就完成了一部《大學生“村官”》的報告文學作品,并獲得廣泛好評。關注大學生,這不能不說是傅寧軍作為一名報告文學作家對社會變化的敏銳感知。大學生,是考察中國教育水平的一個重要坐標;大學生的去向,則是評價社會文化素質的切入點。傅寧軍正是從這樣的角度而選擇了大學生作為寫作題材的。大學生當“村官”,大大提高了基層行政組織的文化素質;而大學生從軍,則直接關乎建設現代化軍隊的偉大戰略。題材選擇還應該包含著作家對題材的認知。當然選擇過程就包含了認知過程,但選定一個題材之后作者對其題材認知的不斷深化和確立,將決定作者開掘題材的深度和力度。傅寧軍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精彩。他開門見山地提出一個最敏感的問題:“大學生從軍的意義到底在哪里呢?”事實上他的整部作品都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他從兩個方面去回答這個問題,也就是從兩個方面去把握這個題材。其一是“大學生給軍隊增添了什么”,其二是“軍隊又給大學生帶來了什么?”傅寧軍通過大學生從軍,不僅要向人們展示:中國軍隊質的飛躍,同時也要告訴人們:“新一代軍人應對新挑戰充滿自信”。這正是傅寧軍對這一題材開掘的深刻之處。

      采訪調查對于報告文學來說,則是成功的基礎。只有建立在充分扎實的采訪調查基礎之上的報告文學,才能獲得成功。古人有句話說:“功夫在詩外”,這句話用來描述報告文學寫作的特點是非常恰當的。大凡成功的報告文學作品,作者花在采訪調查上的功夫可能遠遠要比花在寫作上的功夫多得多。從這個角度看,傅寧軍首先就為《淬火青春》寫作打下了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他為這部作品作了充分扎實的采訪調查。他在寫《大學生“村官”》時就采訪了150多人,因為同樣寫的是大學生,所以這些采訪在一定程度上就為這部作品作了鋪墊。為寫這部作品,傅寧軍又采訪了100多位對象,采訪的面也相當廣泛,既有叱咤風云的將軍,也有扎根基層部隊的校尉;既有大學生士官,也在大學生軍嫂。

      在寫作構思環節上,不僅能看出一位報告文學作家的才華,而且也能看出一位報告文學作家對報告文學的文學性的理解,因此這個環節是提升報告文學作品文學性的核心。傅寧軍的文字帶有一種抒情性,以飽含情感的語言講述軍中大學生的事跡,因此那些看似純粹客觀的描述卻具有較強的感染力,打動人心。這部作品的結構方式也是典型的報告文學方式,它以采訪對象為重點,并把采訪對象置于軍隊提高文化素質的歷史進程的大背景之下來寫。這是一種串珠式的結構,盡量讓一個個采訪對象成為一顆顆完整的珠子,并以明確主題為紅線將其連接為一個整體,因此作者基本上是以平鋪的方式一個接一個地講述每一個人的從軍經歷。盡管作品分為五大章,事實上五大章的劃分并沒有明確的邏輯關系,它不過是提示人們,在這一章里將對某一方面比較強調而已,至于第四章和第五章則是因為敘述對象的身份不同而歸類的,第四章是講述軍嫂的故事,第五章是講述大學生士兵的故事。這種結構達到了一種反復詠嘆調的效果,每一個從軍的敘述就是一次對主題的反復和疊加,同時又通過小的變奏對主題加以豐富。傅寧軍把握住題材的深度和銳度,不去刻意追求思想意義的繁復性,不把筆墨花在闡釋和論證,而是著力于人物形象的呈現,讓人物和事實來說話。

      說到底,這是一部典型的報告文學作品,它讓我們繼續為報告文學這一文體而感到驕傲。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